历史上的马通(走近马通考)(1)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独立而完整的中文译本有12部,连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中文译本,共有23部之多。这些译本,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怎样的理解水平?又展示了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

从1920年陈望道、1930年华岗翻译的“废止私有财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翻译的“废除私有财产”、1943年博古翻译的“消灭私有财产”、1943年陈瘦石翻译的“废除私产”,再到1949年莫斯科译本中的“消灭私有制。”这一重要语句的译法是一个怎样日趋准确的过程?

在众多译本中,“马克司”、“马尔克斯”、“马陆科斯”、“麦喀氏”等十几种关于马克思名字的翻译,又是如何演变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马克思”的?

……

捧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就能够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深刻指出,“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为深入考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帮助广大读者从文本的历史比较、国际比较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从而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学理支撑,辽宁出版集团、辽宁人民出版社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出版了国内首套权威、全面、系统考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的大型主题图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以下简称《通考》),共100卷、2400多万字,从思想的源头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提供了重要文献参考。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通考》着力体现历史性和系统性,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宣示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一百多年来,为振兴中华民族,为推进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无数志士仁人历经千辛万苦把马克思主义真经取回来,并通过翻译研究形成了汗牛充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使马克思主义光辉思想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得以扭转乾坤,将古老的华夏大地换了人间!

《通考》主要收集1949年以前的经典著作中文译本,对1949年以后个别学者的译本也适当收入,并按照历史顺序进行编排,力求系统、完整。对同一译本的不同版本,尽可能收集比较早且完整的版本,对特别重要的片段译文作为附录收入,力求用扎实的文献史料,原汁原味地呈现经典著作的历史风貌,客观真实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理解进程,从一个侧面折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真理、追寻光明的奋斗历程,推动这些闪耀历史光芒的典籍和伟大思想更好地传承下去。

翻开《通考》之《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考第30页,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先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艰辛——“翻译是在环境险恶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秘密进行的。为了防止反动当局的突然袭击,陈望道躲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点着昏暗的油灯,克服了缺少资料和工具书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经过百余天的苦斗,终于完成了《宣言》的第一部完整中译文稿。”书中记录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张闻天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历史,还有陈望道、李汉俊、王思华、郭大力、侯外庐、吴亮平、张仲实、何思敬、章汉夫、许涤新等翻译理论家,历尽千辛万苦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动人历史故事。

——言有物,行有格。《通考》着力体现文献性和考证性,在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脉络中,帮助我们汲取思想力量。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翻译家和理论家薪火相传,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引进中国,特别是在民族革命时期,很多翻译工作是在十分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进行的,有不少先辈为此贡献了一生乃至宝贵生命。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艰辛堪比玄奘西天取经,他们的历史功绩和伟大精神将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通考》主创人员始终敬畏经典、敬畏先驱、敬畏责任,认真做好对经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译介者的研究介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的梳理继承工作,采取版本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译著的理解和把握。在完整呈现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适当考证研究,包括对原著者、译者、该译本依据的原文本、译本翻译出版和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等作出科学说明,使之有充分的史料依据,经得起历史检验。各个卷本采取大致统一的编写框架,除导言外均由四个部分组成:原著考证部分,包括对原著的作者、写作、文本主要内容、出版与传播情况的考证性介绍;译本考证部分,包括对译本的译者、翻译过程、译本主要特点、译本的出版和传播情况的考证梳理;译文考证部分,包括对译文的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对有关重要术语进行比较说明,对错误译文、错误术语或错误印刷进行查考、辨析和校正性说明;原译文影印部分,主要收录完整的原著译本。通过前后对比、系统考证,切实讲好译者的故事、讲好那个时代的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故事,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脉络。

每本书都力争回答好这样一些问题:这本书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它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怎样,是什么时候传播到中国的;该中文本的译者是谁,译本的版本、传播、影响、收藏情况怎样;该译本中的重要概念是如何演化的,中国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过程怎样,对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对解决今天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的争论有何启示,等等。《通考》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王唯真译本考第28至32页,从5个方面详细考证了译者非新华社王唯真,并提出学界研究的两个难点问题,为继续考证、还原真相提供了有力支撑。

——善思笃行,知行合一。《通考》着力体现权威性和实用性,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实践要求中,推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一百多年来,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神州大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兴盛不衰,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各种版本的选集、文集、专题读本、单行本,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大多是零散的。把这些经典文本文献特别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比较完整的经典著作文本收集整理出来,并认真加以研究,是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通考》编委会邀请原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权威研究机构专家担纲主编,联合国内权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出版家共同编写。《通考》着眼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全面的、准确的理解,坚持追根溯源、源流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充分反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既能够为读者提供原始的经典著作文本文献,以及进一步研究这些文本的权威、准确文献资料,又能够提供中肯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使丛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典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芳后世。一方面,所收集的经典著作文本力求具有权威性,收集在当时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出版的、质量最高的经典译本,避免采用后人翻印的、文字错误较多的文本。另一方面,考证分析所依据的其他文献材料力求具有准确性,对文本有关问题的阐述,比如对人名、地名、术语变化的说明,或对错字、漏字等印刷错误的说明等,均选择国内外在该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最有影响力的文章。

《通考》出版后,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真理的味道——马通考里的故事》等解读文章,刊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学理支撑》等理论成果,精心做好宣传普及工作,使经典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信念根基,厚植思想深度。

山遥水阔,前路迢迢;真理如炬,使命在肩。党的百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不断传播推广、发扬光大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的出版,进一步唤醒了经典文献中沉淀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着追求、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走向的理解把握,有助于激励党员干部学史明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要坚持把研究和回答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作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主攻方向,深入研究总结重大实践经验,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让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文章作者:辽宁人民出版社

编辑审核:辽宁出版集团 宣传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