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所在的业主群里没有争吵、一团和气,

恭喜你,遇到的都是好说话的邻居。

很多业主群战意十足,

甚至业主能为了改昵称对簿公堂。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案件:

钱某在被拉进业主群后,

被告知要把昵称改为“楼号 房间号 姓名”,

钱某在群内称业主住址属个人隐私,

是否愿意公示是业主权利,

后被管理员移出群聊。

钱某认为,

要求成员改昵称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遂将管理员诉至法院。

业主事不关己 有些业主比债主(1)

业主进群,首先要做的就是改昵称,

而信息精确、细致到什么程度,

涉及到隐私权保护的边界等问题。

法院认为,

改昵称要求符合群成员

在虚拟世界的社交安全心理需求,

是微信群组织自治性体现。

最终,法院裁定驳回钱某起诉,

双方均未上诉,目前该裁定已生效。

一场因改昵称引发的官司,

再次让人见识到业主群世界的纷纷扰扰。

当今成年人手机四大必备群——

永远在焦虑的家长群,

永远“刚刚!震惊!”的家族群,

永远“收到、点赞、谢谢”的工作群,

要说火气最浓的,

还得是永远在吵架的业主群。

原本陌生的人相聚在同一个小区,

生活便有了更多交集。

建一个业主群,

有了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和议事平台,

可以让大家快速熟悉起来,

一起维护权益,解决问题。

相信每一个业主群组建的初衷,

都是为了共同营造美好的家园,

而不是共同逐臭。

楼上楼下,低头不见抬头见,

难免遇到一些摩擦。

业主千差万别,诉求也各不相同,

比如送外卖,

让快递上门,是为了方便,

不让快递上门,是为了安全,

侧重点不一样,

各有各的道理。

不同的脑回路,

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形成了不同的言语,

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过分言行,

说到底还是个别业主素质的问题。

遇到什么样的邻居,很随机,

花高房价、住高档小区、请高级物业,

也不一定能遇到“高邻”。

业主群里总有那么几个人异常高调,

动不动怼物业、怼邻居,

叫嚣着联名反映问题,

真要行动了,一个个都没空了。

要想业主群“干净卫生”,

既要对准这些气氛杀手,

也别误伤了那些快乐的制造者。

把规矩立起来,

引导大家求同存异,

有话好好说,

有事多商量。

有人违反,

就照章办事。

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制约,

共同营造好这一网络公共空间。

风风雨雨,大家相聚在一起,

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

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

时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来源: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