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1)

译文:

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最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随着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人开始有了好与坏的区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2)

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人的本性有三种说法:

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里,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本身具有的天性,因此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3)

性恶论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在这段文字中,荀子提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人自降生时起,就好利、疾恶、好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只有通过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礼义、制法度”来化导人的性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4)

性不善不恶论

同样出自《孟子·告子上》:“性无善无不善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人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只不过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已。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人民都向善;而周厉王和周幽王时期,人民则好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5)

在《三字经》中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于《论语·阳货篇》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说的就是人的本性其实是相近的,只不过因为后来环境的不同,而使人慢慢有了分别。所以说,对于人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6)

初生的婴儿,就像是一张白纸。但是这张白纸是有两面的,如果能够精心呵护,正面的白纸便会日渐丰富,而在年月的累积中,这好的一面便会成为人生的主色调。

相反,如果遇到不好的环境,孩子很容易受到污染,便会将白纸的背面拿来胡画。渐渐地,孩子忘记了自己正面的人生,而错将背面当成人生来过,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有两面的。这是我们今人对人性的认知。人最终要往哪里去,一部分决定于环境,而另一部分则由人自己决定。

即使环境恶劣,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才;而在好的环境中,也会出现像周幽王那样的昏君。

一切由环境造就,但是一切却也由自己选择。我们的教育只能尽量公平,但是最终却也由自己的秉性和努力引导。

不怨天尤人,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点,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