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是说断绝学习,就不会再有忧愁。

曾仕强先生解读

绝学无忧。世俗的人都认为,一个人有才能,有知识,就可以无忧无虑。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很有才智的人,比没有才智的人还痛苦,因此老子要我们超越这些世俗的学问,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忧。

所谓绝学,并不是老子拒绝学习,不看重学问,不希望我们学东西。他的意思是,我们学了以后,既不要认为自己是饱学之士,更不可以高人一等。“绝学无忧”,其实是一个可以与无为而治互相交换的用词而已。

圣凡同

《道德经》第二十章,圣凡之分,在于行道的功夫。其实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圣凡是一同的,叫做圣凡同。圣凡怎么会同呢?其实很简单,当你见山是山的时候,你不知道是圣还是凡,可是当你见山不是山之后,又能够回复当初的见山是山,你就是圣了。

所以同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看你有没有经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那种历程。就算经历了,如果不能返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你就是假的圣人,不是真的圣人,差别就在这么一小段变化而已。

如何理解绝学无忧(绝学无忧)(1)

傅佩荣先生解读

绝学无忧”在帛书本甲本乙本是放在第十九章最后一句。意思是,去除知识,就没有烦恼。我认为这个解释更合理:不要追求太多的知识,这样就会减少烦恼。

人的很多烦恼和忧虑都是从识字开始的。从一开始识字,就会做区分,区分之后,各种偏差的欲望就会涌现,接着就是烦恼和忧愁。所以说绝学无忧,如果不用深入地探讨,反而过得比较轻松自在。

学习知识要会掌握要点

绝学无忧,一是学生活之道,让你懂得怎么处事,怎么自处,这是没有问题的;二是学习各种知识,通常是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的知识。从大学图书馆看出,各项知识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学习要学会掌握要点。

老子说,如果想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减少外界的干扰,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知识。因为问题不在于你没有知识,而是担心知识太多,泛滥无所归,学到最后吸收了很多信息,但无从判断真伪,反而造成生活上很多困扰。

如何理解绝学无忧(绝学无忧)(2)

正反合的辩证法

在价值观方面,有时候各种观念是相对的。某个时代的社会的价值观,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在十九章里,人们以为有利的东西,老子反而持保留的态度并加以批评。如果像老子一样能够绝弃,可能更容易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态。

学习老子《道德经》,要有辩证的观点,即任何说话都有正面反面,我们了解之后,扬弃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往上提升,综合正反双方,到合的程度。到了合的程度,就可以从双方的优点做一些选择。

当然,老子这种正反合的辩证法是由比较长远的时间、长久的角度来判断的。有些有利的东西最后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老子在“知”方面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能够说明这点。

如何理解绝学无忧(绝学无忧)(3)

南怀瑾先生解读

“绝学无忧”做起来很难。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

佛学中,真正的“无学”,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了。严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罗汉,或者菩萨,都还在有学有修的阶段。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情,一般人很难感觉得到。绝学无忧”真做到了,反而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