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天宝14年),一场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爆发,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历时8年,叛军攻陷洛阳、潼关后直取长安,756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在称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叛乱的第三年便死去了。安禄山是怎么死的呢?安禄山是被杀害的。

关于安禄山之死,除《旧唐书》以外,《新唐书》《安禄山事迹》皆有记载,虽有些许异同之处,但基本上可确定的是:安禄山是被三人密谋杀害的,即嫡子安庆绪、心腹严庄和李猪儿。安庆绪是安禄山的二儿子,根据《旧唐书》:“庆绪善骑射,禄山偏爱之。未二十,拜鸿胪卿,兼广阳太守。”可见安庆绪自幼便得安禄山宠爱,不仅早早得到官职,还陪同父亲参与多场战役,父子之情十分深厚。

严庄是安禄山的“智囊团”,《安禄山事迹》记载过,严庄为安禄山的孔目官,管其文书之事,深受安禄山重用。李猪儿则是安禄山的贴身仆从。安禄山在安史之乱以前非常重视其属下。这么一个看起来还算豁达、又懂得与人打交道的安禄山,为何最终会落到被心腹杀害的下场呢?这一切,是有迹可循的。

从安禄山和这几个人关系的转变说起:

李猪儿出身契丹部落,十几岁就跟随安禄山,特别黠慧。然而安禄山却将他阉割,导致失血过多,差点死去。虽然安禄山在之后的时日里最信赖他,但我们不敢保证李猪儿是否是在强忍恨意留在他身边。

安禄山军师严庄,两人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起过剧烈争执。当安禄山被李光弼大败于嘉山,潼关严守久攻不下时,急躁的安禄山将错误怪罪在严庄,两人近乎翻脸,尽管后来再度和好,但显然隔阂已在。

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嫡子。但是后来安禄山十分宠爱妾段氏,流露出想让段氏之子安庆恩来取代安庆绪。

安禄山与这三个人,有新仇,有旧恨。但无论怎样,他们四人在很长的时间里是能够做到相安无事的。为什么情况会急转直下?这段时间内是否发生过什么事?

安禄山患有眼疾,视力越来越模糊,看不见东西,性情也变得越发严酷,但凡有不如意,就对身边人箠撻交加,左右侍从稍有差错,就要动刀动斧。《新唐书》对此给出了更详尽的描绘:“(安禄山)尤卞燥,左右给侍,无罪辄死,或箠掠何辱,猪儿尤数。虽严庄亲倚,时时遭笞靳,故二人深怨禄山。”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凶案的导火线:时时遭痛打鞭挞的严庄、李猪儿对安禄山怀恨在心,加上旧日嫌隙,两人对安禄山的忠心早已为其暴躁性情所消磨殆尽,于是便与同样受到威胁的安庆绪联手、共同谋害安禄山。

但矛盾之处在于,早年的安禄山十分黠慧,虽然胖,也是个灵巧的胖子。《旧唐书》称安禄山年轻时性情巧黠,经常受到人们的赞美。

有一次,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跳舞,皇上见他肚腹肥大就问道:“胡腹中何有而大?”安禄山巧妙地回答:“唯赤心耳!”他的妙语连珠还十分讨杨贵妃欢心,甚至收他为干儿子,喊他叫“禄儿”。

这样一个能够旋转跳舞不停歇的高情商人物,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变得笨重、狂躁不安呢?《旧唐书》称,安禄山是身体疾病使其性情大变。《安禄山事迹》中也记录安禄山由于眼疾,“日加昏昧”,才“性转严酷”。也就是说,后期的安禄山不再是那个灵活的胖子,而是一个眼神不好、且不再灵活的因肥胖而困据的人。

晚年安禄山体重高达330斤,新旧唐书都记载安禄山“腹垂过膝,每行以肩膊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肥胖给安禄山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他非常嗜睡,日常沐浴更衣都需要仆从协助,另外,安禄山远行也不便,每次他出门坐马车,都要在驿站换马,不然马会累死。

大概从44岁开始,安禄山之后的9年,时不时会生点小病。天宝13年后,每次有朝廷使者过来,他都会称疾不出,甚至唐玄宗“赐庆宗娶宗室女,手诏禄山观礼”,他也以身体抱恙请辞不出。

这里或许有他要叛变的嫌疑,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也是基本事实:禄山以体肥,常带疮,及造逆后而眼渐昏,至是不见物。又著疽疾。

到这里,基本可以总结安禄山的健康情况:肥胖、嗜睡、性急、体生疮疽、眼渐昏至失明。这些特征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判断,都是糖尿病的基本体征。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各种身体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等慢性损害。

安禄山工于心计,又常年征战,身心状况消耗甚大,其病情必然是常年积累的。糖尿病还给他带来了并发症,譬如史书描绘他“又著疽疾”“常带疮”,最明显的是眼疾,早期安禄山只是“眼渐昏”,到后来以及“眼无所见”、失明了。

安禄山的疾病不但导致心腹对他心怀杀机,甚至在他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刻直接将自己送上黄泉:安禄山的床头放着一把自卫的大刀,但在最关键的时刻,由于疾病造成的双目失明,安禄山连放在床头的大刀也摸不到了。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他只得叫着“有贼!”,最后被李猪儿斫腹毙命。

安禄山是现在哪国人(安禄山之死)(1)

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