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十八好汉的排名(隋唐十八条好汉)(1)

古典小说第一猛将是谁?没错,自然是隋唐第一条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他手中两柄大锤重八百斤,天下无人能敌。

李元霸是清朝小说《说唐》中的人物,所谓“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排名第一的绝顶高手。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谁呢?从高到低分别是:第一名李元霸,第二名宇文成都,第三名裴元庆,第四名雄阔海,第五名伍云召,第六名伍天锡,第七名罗成,第八名杨林,第九名魏文通,第十名尚师徒,第十一名新文礼,第十六名秦琼,第十八名单雄信。

有人就问了,咋没有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这五位。这个笔者也没办法,因为《说唐》只排了十三位,余下的都没提起过。

那么问题来了,这十三位好汉都有真的历史原型吗?

《说唐》的李元霸形容枯瘦,面如病鬼,可能是作者参考了李玄霸早年病亡才作了这么个设定。总之这个人物实有其人,身份也大体相符。

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小说中宇文成都是大臣宇文化及的长子,但是据正史记载,宇文化及的儿子分别是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并没有哪个儿子叫宇文成都。但这个人物的身份是有一定历史合理性的,隋炀帝时代扩大军队规模,曾经在正规军之外征召了一批骁果之士,起初用来征讨高丽,后来便成了炀帝的亲卫军。小说中宇文成都的任务一直是保驾,总体上来说,这个人物虽是虚构,却也没有脱出正常的范围。

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这个人物实有其人,也是史实与小说最为接近的一个。裴元庆原型叫裴行俨,不论小说还是史实,他父亲都是隋将裴仁基。《隋书》记载,裴行俨十分勇猛,时人誉为“万人敌”。小说中裴元庆归附瓦岗军,死于隋将新文礼的火雷阵,历史上的裴行俨却归附于王世充,后来因为过于勇猛受到猜忌,父子二人都被王世充所杀。

第四条好汉雄阔海、第五条好汉伍云召、第六条好汉伍天锡完全都是虚构人物,创造这些人物,大体上依托的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皆不足论。

第七条好汉罗成,原型是隋末猛将罗士信,与秦叔宝都是山东历城人,同样隶属于隋朝猛将张须陀部下,他十四岁便随军征战,使一柄大枪,武艺高超,一度被隋炀帝称赞。后来他辗转归于李渊帐下,死于平定刘黑闼的战争中。小说中张冠李戴地把罗成和罗艺捏成父子,实际上两人没有丝毫关系。

隋唐十八好汉的排名(隋唐十八条好汉)(2)

第八条好汉杨林,小说中是隋炀帝的叔祖父,曾参与过北周灭齐和隋灭南陈两次大战,使一条囚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手下还有十三太保。隋朝宗室诸王虽有不少带兵的,但有这种资历的,只有观德王杨雄勉强对得上,然而杨雄死的早,没有活到隋末。根据小说的描写,杨林的主要戏份是围剿追击农民起义军,从这个层面上说,隋朝倒真有这么一个人:杨义臣。杨义臣虽然并非隋朝皇族,但他幼时被隋文帝养于宫中,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他围剿农民起义军主要在河北、山东一带,这与杨林镇守山东登州比较符合。也就是说,杨林有可能是杨雄和杨义臣两个历史人物的合体。

第九名魏文通,第十名尚师徒,第十一名新文礼,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但他们的角色与隋末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相似,算作是小说对历史人物的发扬和创作。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无论历史契合度、民间知名度,都是最高的一位。正史中秦琼没有卖马的穷途窘境,与单雄信也没有什么交情。他先入官军,后降于瓦岗军,再入王世充军,最后归附于李渊,小说与正史的描写基本一致。秦琼的真实武艺与罗士信不相上下,都是能够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绝世高手,并不像小说描写的差距那么大。

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史有其人,也是一位武艺高超的勇将。小说中把他描写成晁盖一样的豪杰好汉,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英雄人物。他莫名其妙地与唐高祖李渊结下杀兄大仇,此后一直与李唐为敌,直到被俘处死。真实的单雄信没有这么多弯弯绕,他一开始就追随翟让起义,是瓦岗军的元老,与徐茂功(正史中的徐世勣)并为李密的左膀右臂。后来李密兵败,单雄信归入王世充帐下,洛阳城下大战,善于使马槊的单雄信几乎干掉唐太宗李世民,洛阳城破后,单雄信被唐军处死。小说中据此演绎了一段尉迟敬德单鞭夺槊打跑单雄信的故事,虽是信口胡吹,却也别有一番意趣。

作者:票非人,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为影视剧作品《隋唐演义》剧照,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