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渔歌子

登鹳雀楼线上古诗课堂 家长国学堂古诗文化(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可踏青,可登高,只要你投入自然的怀抱。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一首经典的登高诗,也是中国最好的励志诗,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努力登攀的诗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壮丽,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哲理。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疏译]

白日依山尽,

耀眼的太阳挨着西山悠悠而落

黄河入海流。

浑黄的大河朝着东海滚滚奔流

欲穷千里目,

想要眼睛尽享千里之外的风光

更上一层楼。

还须不停脚步再登上一层高楼


[解读]

登高欲穷千里目

登高而望,是中国人的一大爱好。

大概是遵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处世哲学,都想体验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国人旅游一向是登山必临绝顶,临水必登高台。有名的风景区,无论是五岳三山,还是袖珍小丘,山巅往往是景区的中心漩涡,游客必定是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蚁附其上,最后人满为患。泰山之巅、黄山之顶是这样;苏州之虎丘、杭州之妙高峰是这样;厦门鼓浪屿之日光岩,更是如此。

登高而赋,是中国文人的一大习惯。

古代的文人,但凡有点才情,登高必定赋诗作文。有些还含蓄些,题于纸上,赠与友朋;有些毫不客气,直接题字于白壁之上。像岳阳楼、黄鹤楼、望江楼等天下名楼,更是众望之所归,题满名人诗文。崔颢已经写了一首《黄鹤楼》,成为绝唱,李白也表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后来还是忍不住,又写了一首“古人西辞黄鹤楼”。大概大家都把这些楼台山巅,看作挥发才情一较高下的比武擂台。喜欢古诗文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古代文学名篇佳作里,有那么多的登山文、登楼赋、登台诗,单单唐人之作,就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登高》,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多名作。这一遗风传到现在,才情已然不见,只剩下一个恶俗:旅游景点到处题写“到此一游”。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被后人称为唐诗“五绝第一”,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诗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天下。

能从无数的名人佳作里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其宏大的意境和气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联写景,一写白日西落,一写黄河东流,一白一黄,一西一东,一慢一快,一静一动,天地浑然一体,莽莽苍苍,无边无际,咫尺千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联叙事、抒情并包含深刻哲理,一改传统文人登高必发幽情悲思的习惯,转为黾勉激励,催人奋发向上,成为古今最好的励志之作。两联寥寥二十字,写尽天地壮观,岁月悠悠,却又“一洗江山万古愁”,让人“更上一层楼”,理宜称为绝唱。

《登鹳鹊楼》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凡小学课本必定早早选入。但对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们能字字句句落实准确理解吗?恐怕有问题,至少我不能。

至今清楚地记得,小学时我的老师是这样翻译这首诗的:

白日挨着远山落下,

黄河朝着大海奔流。

要想望到千里远方,

还需再登一层高楼。

这译文翻得多好!句式上非常整齐,体现了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几十年记忆犹新。

但很久之后我了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

诗中“白曰”、“黄河”并没有在上述译文中真正落实,我后来才慢慢知道:

白日,并非白色的太阳。古诗中“白日”是个特殊的意象,很多时候,“白”并非白色,而是或苍白、或明亮、或耀眼,意境不同,意义也不一样。比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居易“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至少数百处之多,举不胜举。因为作者描绘的是落日时分站在黄河边鹳雀楼上所见壮丽景色,这里的“白日”,就绝不是苍白无力之日,而是明晃晃亮得让人闭眼的太阳。至于把“白日”简单翻译成“太阳”,则毫无色彩与情致,显得索然无味。

黄河,并非“黄河”,而是浑黄的大河……古代的“河”专指黄河,仅以一个音节的“河”相称,很少以双音节词“黄河”的面目示人;而且这里“黄河”与“白日”对仗,“黄河”也只能是“黄的河”。

至于“千里目”,既非“千里眼”,更非千里远的地方,也非千里远的视线,而是“目千里”,甚至还要前移——“欲穷千里目”,应理解为“欲目穷千里”。这是典型的“倒文”,只是为了和下句“一层楼”对仗,才将“目”后移变成“千里目”。

这种“倒文”手法,在古诗中使用甚多,往往都是为了对仗、押韵或平仄需要。凡正常语序说不通处,几乎七八成的可能是倒文。

比如“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前句语序本来应为“雄鸡一唱天下白”,但为了和下句对仗,才前后颠倒。这就是“倒文”之妙用。

……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一知半解的遗留问题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学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在也讲不了多少东西。再说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只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屁孩,随便讲个大意算了!这几乎成了惯例和惯性,于是大多数老师大多数书,对古诗作解释都是“大意如此”,意译非常多而直译非常少,不求字字句句落实,但求知道大意——这就是所谓的“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后遗症。“不求甚解”的最终结果便是囫囵吞枣甚至“不求解”。中国的古诗名篇很多,我们的老师从来都强调朗读背诵默写,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脸陶醉地把这些名诗名句一遍遍背诵或引用过去,至于“此中有真意”,则“欲辨已忘言”了。

这似乎表明国人在读诗过程中很感性很审美而缺乏理性,也是国人混沌形象性思维之体现。

有的朋友立刻反驳:诗无达诂,读诗怎么能追求说得清呢?

诗无达诂,确实如此,因为“诗言志”,诗人到底想传达什么情志,有时诗人自身也说不清;而读者读诗,又是以自己的阅历、处境、智慧来与作者之心相碰撞,能撞出什么火花来,完全未知。因此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万个读者,有一万首《登鹳雀楼》。

但诗歌既然已经写定,落实于一定文字句式篇章,它的意义就要受这些文字句式篇章约束,于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便有迹可寻,总有可说可解处。再说,“诗无达诂”,只是“无达诂”,无法绝对性解读;并非“无诂”、不可诂。如果我们对前人的名作大作只能谦卑地接受,崇敬地诵读,而不敢稍作质疑或思考,连解读都不敢,那我们不是做了前人的奴隶?

看来在名诗面前,类似于在名人面前,很多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关闭自己的心和脑,放弃理性的思考,只留下膝盖来礼敬膜拜。这和本诗积极向上、超越自我、超越外在的精神背道而驰,甚不足取。


附另外两首唐人的登鹳雀楼诗,供大家拓展阅读:

登鹳雀楼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

远目非眷亦自伤。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jzgxt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