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1)

【译文】

夕阳西下,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

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

但要打开千里视野,

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品读】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2)

鹳雀楼

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前瞻(z h ā n )中条山秀,下瞰(k à n )大河奔流。因时有鹳雀栖(q ī )息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最初的鹳雀楼兴建于北周,在 700 多年前被损毁,今天我们看到的是 2002 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后对外开放的新景观。除此之外,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这些楼之所以出名,不仅因其建筑结构上的奇巧和气势上的雄伟,更因历代诗文而增粉无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分钟让这些原本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楼阁上了头条,一时间登楼望远之人络绎不绝,蔚然成风。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3)

王之涣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充满浪漫情怀。只可惜留存的诗作甚少,仅有 6 首,但全是精品,连李白和慈禧太后都是他的忠粉,所以诗不在多,胜在品质。对比一下,清朝的乾隆皇帝倒是酷爱写诗,一生创作四万多首,堪比全唐诗的数量,但佳作寥寥无几。有一首《飞雪》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要不是有第四句压轴(z h ò u ),只怕是难登大雅之堂。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4)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 1300 多年前的一个春日,鹳雀楼上,红灯高挂;鹳雀楼侧,夕阳依山;鹳雀楼下,黄河奔腾。一位三十五岁的青年诗人,登楼远眺,并纵情歌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唱,光芒四射;这一唱,天下皆知;这一唱,千年回响……当时的乐评人曾如此评价:此歌开声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余音又能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的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特别是后两句,常常被引用,甚至多次出现在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民族精神。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5)

整首诗两两对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即正正相对,词性一致,“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语句极其工整,厚重有力;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即上下相承,自然贯通,虽两句相对,却没有对仗的痕迹,如行云流水。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6)

前两句写所见,辽阔壮美。“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山气日夕佳”,落日余晖,渐渐隐没,一幅唯美画卷;“黄河之水天上来”,南向奔流,东折入海,一曲豪迈之歌。格调很高,语言极简,把万里河山收缩在十个字之中,超越时空,气势充沛。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7)

后两句写所想,奋发向上。“欲穷千里目”,是一种无止境的探求;“更上一层楼”,可推知诗人是在登楼过程中所生发的感悟,向上牵引的力量乃千里之外的无限风光。看似平铺直叙,但其含义深远,耐人寻味。“千里”为横,“一层”为纵,都是虚数,无休无止。“欲穷”“更上”,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是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从眼前景到“千里”景,推展开来,用“更上”来引领,既别出新意,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登高才能望远,付出更多努力才有更多收获,朴素的哲理,浅白的议论,成就了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古诗教学 向上吧少年(8)

如风少年,你向往过千里之外的风景吗?不断向上,向上,给自己力量,在月亮之上,任梦想自由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