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1)

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2)

用高温铸出一颗颗铅字,放在字架上,再由排字工挑拣需要的铅字排版,这种传统的铅字印刷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新的印刷方式取代。曾经在字架前忙碌的排字工职业也被写入历史。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铅与火"的排版技术在中国印刷业占据重要地位,排字工被尊称为"排字先生",家住广州市天河区环市西路的黎尧佳就曾是南方日报社印刷厂的一名排字工,见证了排字印刷的数十年历史变迁。日前,记者走访了这名老排字工人。

眼盯文稿手拣铅字

最多1小时排两千字

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3)

△如今已85岁高龄的黎尧佳 许接英/摄

黎尧佳1933年出生于广东肇庆,今年已85岁。虽已是耄耋老人,但黎老精神矍烁,耳聪目明。

"那时印刷厂把每个字都做成一个铅字,印刷时根据要求排列好铅字,刷上墨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活字印刷术。以前的报纸、试卷都是这么印的。"

黎尧佳说自己从1947年开始在广州西湖路一带做印刷学徒,学到了一手在铅坯上铸字的本事。解放后,他先后被招工到广州日报社印刷厂、羊城晚报社印刷厂做排字工。直到1969年三报合一,广东只有一份《南方日报》,黎尧佳又被分配到南方日报社印刷厂。

黎尧佳一辈子都和排字打交道。在他的记忆里,排字工四面都围着大大的字架,字架从上到下分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装着一个汉字的铅字。字架就像字典,按部首排列着一个个汉字。工作时,左手拿着托盘,眼睛盯着手中的手写稿,右手飞快地从字架上拣出所需铅字,放入左手的托盘中。

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4)

△黎尧佳(右)和老师傅在拼版工作中 许接英/翻拍

黎尧佳说,

"字架里大约五千个铅字,铅字块有很多尺寸:一号字、二号字、三号字等,还有不同的字体,遇到生僻字,还得在铅坯上造字。因为赶时间,所以一般一篇稿子会被分为几部分,由几个排字工一起拣字拼版。拼好的铅版要先蘸上油墨出一个小样,经过校对、审稿后,若没有修改,就可以印刷了。"

在整个排字过程中,要保证又快又准,就得在记忆上下功夫。每个铅字块在字架上都有固定位置,排字工要牢记6000多个常用字的位置,都背熟了,拣字速度也就快了。熟练的排字工一个小时可排2000字。一排字架的铅字被拿完,排字工要自觉主动补充架上的铅字才能下班,不然下一班的人就没字可排了。

排完一双手都是黑的

最头疼文稿重排

那时候《南方日报》每天出版四个版。每份报纸的新鲜出炉都凝结着排字工的辛勤汗水。黎尧佳说每次排完字,双手都沾满了油墨,一双手是黑的,每天要用碱砂清洗多次,有时还会洗出血。在他看来,排字工是一项既繁琐又艰苦的工作,不过,"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黎尧佳告诉记者,排字车间有近百人,实行两班倒。每次都有十几个排字工和十几个拼版工同时上班,白天排报纸的2版和4版,晚上排1版和3版。因为1版多为新华社重要文章,3版为国际时事。

"编辑晚上拿到新华社的文稿后,我们就要加班加点排字拼版,既要保证不出错,又要讲究速度。早上6点,报纸要准时运往全省各地,班车不等人。"黎尧佳介绍。

对于排字工来说,最头痛的事就是排好的稿子需要删减、增补,甚至大段重写。"那时候改动内容可不像现在,在电脑上改一下就好了。如果要删一个字,就要取出删掉的铅字,然后把所有的铅字向前提一个位置;加一个字更麻烦,所有的铅字从头到尾向后推一个位置。"黎尧佳告诉记者,有时加进去的文字太多,超出了整篇文章预留的位置,就需要重排。大伙都不愿意重排,作为车间主任的黎尧佳就得自己来。

43岁时,黎尧佳已成为印刷厂最年轻的八级工,这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工种。在那个四分钱就可以吃一份拉肠的年代,他每月可拿到126元工资,厂里还给他分了房子。从一个没多少文化的乡下仔到拿上高薪的技术工,他很知足。不过,在他看来,能评上八级工,主要还是因为他是厂里当时仅有的3个铸字工之一。与排字工相比,铸字工的技术含量更高。排字工最高只能评到五级工。

告别铅与火

激光照排取代人工排字

在当了20多年车间主任后,1991年,黎尧佳和同事们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黎尧佳清楚地记得,1991年3月25日,印刷厂引进激光照排技术,从此告别铅与火的漫长历史。铅字排版也由电脑录入、编排替代。沉重的铅字木盘变成激光照排。

"当天就用电脑做出了2版和4版,但1版和3版还是手工排字。毕竟当时大家对电脑操作技术还不熟悉。"黎尧佳说。就这样过了一年,报社全部实行电脑照排,文字排版效率也由此大幅提高。"手工排字,每个排字工1个小时最多排两千多字。电脑照排,一分钟最快可以录入70字。"黎尧佳还记得,当时印刷厂的一名女工参加了全国电脑录入比赛,一举斩获全国最快录入小姐荣誉。

那时同在排字车间的麦丽玉也见证了这段历史更迭。"40岁以下的年轻排字工全调过去学电脑照排。40岁以上的都调到广告、发行、后勤等其他岗位。"麦丽玉当时30多岁,做排字工不过两三年,也跟着年轻人一起学电脑排版。二十几岁的后生硬着头皮背五笔负责录入打字,年长些的负责电脑拼版。

"最开始用的排版软件是潍坊软件,后来改成北大方正。和人工排字相比,电脑排版快多了。虽然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大家后来学习的劲头是越来越足了。"不仅工作方式变了,岗位称谓也变了,排字工变成了组版工。2008年,麦丽玉从"组版"的岗位上正式退休。

彼时,已临近退休的黎尧佳没有加入电脑排版的队伍,而是适应时代的变化,发挥余热,接手铸字的活儿。当时照排软件没有的字,都由黎尧佳写给软件公司,由软件公司输入进去。

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5)

△黎尧佳(前排左一)退休时和车间同事合影 许接英/翻拍

世事变迁,转眼已退休25年,作为一名在印刷厂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排字工,黎老至今怀念那个忙碌又充实的年代。

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6)

心无旁骛,一心只想做好工作,才对得起国家

受父亲影响,黎尧佳的儿子也曾进入印刷行业,先后在印刷车间做过刻字工、制版工。不过,黎老说儿子目前已转行做电工。"受自媒体冲击,报纸哪还用印这么多版面,印刷厂工作量一少,大家都各自谋生了。"

年鉴

1979年8月

全国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召开,我国印刷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1986年起

印刷技术改造专项正式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

1987年5月

"784"工程技术总负责人王选带领研发的华光Ⅲ型机在经济日报社印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整面输出的中文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因采用激光照排而彻底废除中文铅字的报纸印刷厂。

1993年

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照排系统,我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王选也因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大提高印刷效率而被誉为"当代毕昇"。

2001年

国务院颁布施行修订后的《印刷业管理条例》,明确由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印刷业实行统一监管,结束了我国印刷业延续50多年的分散管理历史。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印刷业搭上信息化时代的快车,产值连创新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采写 |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许接英

编辑 | 徐红秋

铅字排印艺术(排字工黎尧佳见证铅与火的历史变迁)(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