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国潮这两个字在国内特别红,很多国潮还走出国门,在国外地标中频频亮相,吸引了巨大的流量。一时间,“国潮”成为标签,成为网红,成为品质,成为时尚象征,也成为一种风口。

毋庸置疑,很多“国潮”符号能代表中国,不管是京剧还是茉莉花,不管是高铁还是青岛啤酒,都能给人心以自豪感和骄傲感,赋予文化自信的力量。但如要警惕的是,不是所有的符号都有资格成为“国潮”。

什么可以称之为国潮(谁有资格成为国潮)(1)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是一本全面了解、总结、反思“国潮”的文集,作者张内咸,既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品牌达人,更不是一位企业家。他是一名青年导演,拍过电影,制作过纪录片,身处社会前沿,对“国潮”的观察非常敏锐。《国潮》是一本跨界之书,其中的思考却超出了品牌价值,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国潮》这本书结构清晰,从社会热点“汉服热”切入,引发作者的思考,阅读性特别强。书中主要介绍了“国潮”的三个要素:中国符号、更新观点、面对市场。这三个方面说起来很简单,但展现出的“国潮”体系,包含了方方面面。

中国符号。就是代表中国的符号。什么能代表中国,以前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张内咸的视野并没有放在国内,而是放眼整个中华文明圈,尤其是中日韩,牵扯到的因素就多了。虽然很多文化符号是起源于中华,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外藩所接受,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哪个是可以共享的,哪个必须是据理力争的,要分得清楚,否则就是一笔糊涂账。

更新观点。这主要涉及到传播。传播是为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国潮”带有国际化色彩,如果存在争议的话,传播力度是有的,但是公信力却会打折扣,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更新观点”应该包含两层意思:1,拒绝争议,可以求同存异,发挥特色;2,学会讲故事,接地气,拒绝生搬硬套、自说自话,硬广不如软广。

面对市场。这意味着“国潮”能实现变现,意味着“国潮”被广泛接受,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对很多“国潮”符号是一种警醒。很多中国符号确实是国粹,大家也认可,但就是不掏钱,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命力,尤其在国外。

因以上种种,我们的认知会得到很多提升、突破,《国潮》的出现,可以说为“国潮”树立了标杆。我们希望,在《国潮》的推动下,“国潮”会越来越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