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文库(国民国语8.3词典)(1)

8.3 词“典”:多多益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公元前206年,非常有军事才能的韩信,由于在楚霸王项羽手下迟迟得不到重用,便背楚投汉,随汉王刘邦来到南郑。

这位曾经“乞食漂母”“胯下受辱”的七尺男子汉并非懦夫,而是千古难得的奇才。被刘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职的韩信常在丞相萧何面前谈及自己的报负,萧何发现韩信拥有“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便三番五次向汉王刘邦举荐。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在汉中设坛拜将,把统帅三军的大权授予韩信。雄才伟略的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夺三秦,后又逐鹿中原,消灭项羽,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取韩信的兵权。韩信怒对:“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或许也感内疚,应该也是没有韩信造反的确凿证据,就将其释放,贬为淮阴侯。此后,韩信清楚自己功高震主,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但却时常和刘邦饮酒坐谈。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意思是说,“既然你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还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陛下虽然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后来,人们用“多多益善”表示越多越好。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文库(国民国语8.3词典)(2)

★ 老当益壮:[ lǎo dāng yì zhuàng ]

年纪虽老而斗志更坚,干劲更大。《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当:应该。益:更加。

★★ 治丝益棼:zhì sī yì fén,意思是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 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献”为平谥,意为“聪明睿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〇 日就月将

先生问: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2007年高考全国2卷)?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〇 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