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尢曰

“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我想出发,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荒原,只要不是这里就行。我向往的只是不再见到这些人,不再过这种没完没了的日子。我想做到的,是卸下我已习惯的伪装,成为另一个我,以此得到喘息。不幸的是,我在这些事情上从来都事与愿违。”——《不安之书》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1)

这是我近日拜读完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不安之书》从中选自的一段关于“逃离社会”的言论。固然,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但往往是这样,人就越渴望感知存在大自然里那股最原汁原味的自由。人的出逃不是没有理由的,那都是源自他们内心的声音,顺从心灵的指引。

《荒野生存》这部电影也是关于逃离的话题,进而引起了我的注意。最为巧合的是,在我上一篇写完有关《白日梦想家》的文章里,亦是有出演配角的肖恩·潘,在这部《荒野生存》里晋升为导演的他,依旧把这部电影演绎出了一番别样的风格。

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8.6分的电影,上映于2007年,并拿下了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第8届美国电影学会奖、以及第65届金球奖。最为可贵的,也是肖恩·潘在该电影上映不久后,直接获得第81届最佳男主角提名。这部以非同寻常的传记体记叙主人公克里斯的故事经历。其中,独到的取景图片中偶尔穿插着日记体的叙述形式,让这部洋溢着冒险追求的电影仿若带有一丝文艺的纪录片,在视觉效果上有着收集藏品般的体验。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2)

《荒野生存》讲述的是主人公克里斯放弃优渥的家庭条件和教育,由于无法接受父母的“虚伪”,他选择逃离社会来到阿拉斯加的荒野。其中以插叙的形式回忆了他在旅途路上认识的人和事。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而电影的呈现,也是由克里斯的妹妹麦坎德勒斯讲述而成

这种以主人公的经历形式为主,讲述人为辅的呈现方式,强调了该影片引起的社会话题。我也将通过多重角度的探索,解读这部电影给人指引的心灵归属,窥视克里斯不凡的一生。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3)

一、从人物的意志、诉求、精神三个层面,参透克里斯选择置身荒野的坚定决心。

赫胥黎曾对社会和自然的区别作出过分析,在他看来:“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从电影的开头,我们能大概猜测到离家出走的克里斯,他试图摆脱着社会置身于自然。

但我想,一个人的出逃,无非是遭受了社会的欺骗与家人的背叛,是失望给予他们以坚定逃离社会格局的意志力。以至于克里斯不是为了在建立道德目标的基础上而躲避现世,那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拥有这样坚定的决心?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4)

①家庭影响下促成的坚定意识

顺着剧情的发展,很容易理解克里斯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在影片里也清晰地呈现克里斯父母的争吵和家庭暴力现象,让年幼的克里斯产生了厌世的心理。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最容易在孩子心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父母也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何况是在离婚的前提下,让孩子早早的就面临不完整家庭的选择,更是让他们丧失了对父母的依赖,形成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但是这种形式上的“自我独立”照射出的却是一种扭曲并承接的社会现象,父母辈在自我情感处理上的矛盾,直接导致对下一代的观念腐蚀。

不过好在克里斯有着真正独立上的意志力,他只是承受不住家庭带来的压抑——在得知母亲只是父亲当初的情人,这也让他和妹妹挂上了“私生子”的标签。克里斯认为,四年读书生涯不过是尽了大学毕业的荒谬责任,他要摆脱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和带给他欺骗的父母。他引用梭罗的名言:

“与其给我金钱、名望和爱,不如给我真相”。

正是在这种扭曲的家庭观念影响下,强化了克里斯的意志,让他勇于去面对荒野中的黑暗与寂寥。因为对于他而言,真相才是支撑它在荒野中继续行走下去的动力。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5)

②对物欲的极低诉求

物欲,即对物质需求的渴望。克里斯在大学毕业参加完典礼之后,父母提出供应他上哈佛的学费和给他新车的要求,遭到了他强烈的拒绝。克里斯并非是压制自己的物欲,只是他对物欲有着极低的诉求,在梭罗和托尔斯泰的知识沉淀里,他追求真实的世界,认为轻而易举得到的物质满足都是低俗的。

相信有的观众,会很对克里斯的行为很是不解。但在现实层面上,当一个人长时间的沉浸在物质的满足里,会不由自主的想去体会一番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普通人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们轻而易举的就能拿到手,与其说是不能感同身受,还不如说他们是缺失了“获得”的过程。

在我看来,就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支付时间和汗水去获得自己应有的回报。且在这过程中,空余时间就像一个空箱子,受物欲渗透的人巴不得把这个箱子塞满,装载自己不曾拥有过的物质享受。

正应了洪应明的那句: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克里斯把自己所有的身家财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也消除了一切代表他身份的证据。 克里斯承受住了虚伪格局带给他的痛苦,他纵身一跃,畅游于自在的荒野,极低的物欲诉求,让他能为捕食一只小兽而欣然得意,也能为了享受荒野生息在木板上刻下“旅行之声”:

无拘无束,一个极端主义者,一个追逐美的旅人,脚下的路就是他的家,消灭虚伪的存在,顺利实现灵魂革命的终极一役。不再受世俗文明荼毒,遁世而逸。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6)

③负隅顽抗的挑战精神

在《荒野生存》这部影片里,所谓荒野,就是远离人群偏离社会,以此来考验人在面对残酷的自然挑战下,有着怎样的适应能力。克里斯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挑战性,无论是在遇到雷妮和简两夫妇、石板城对自己暗生情愫的特雷西、开导自己的弗朗兹,克里斯一直怀揣着前往阿拉斯加的坚定决心。

这是他藏在心底的一次灵魂跳跃,要感受生命的真实。而在他前往阿拉斯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人,更像是成了吸引他走向那个神秘阿拉斯加的导火索。人总是渴望探索未知,这也是人无法自我把控的弱点,好奇心的驱使给前行的旅人以勇敢无谓,人心思的着力点都放在那股未知的力量上,让他们对周边的险要环境放松警惕。

整部影片采用的日记体回忆的形式叙述,凸显克里斯冒险旅程的艰辛,辗转多国的克里斯在遭遇贫困和饥饿的条件下,也依旧没有打消前往阿拉斯加的念头。这般负隅顽抗的挑战精神,也葬送在弗朗兹与他离别之际留下的最后一滴眼泪,能让我们预测到克里斯即将面临的不幸。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7)

二、回顾影片的整体呈现,借大自然为逃避虚伪现实的诉求者“发声”。

首先,在《荒野生存》影片的结尾,以克里斯的妹妹麦坎德勒斯讲述整个故事的经历而结尾,主演克里斯也在演绎的过程中,呈现了死亡的全过程。这部回忆录似的电影,无论是在镜头转换和视觉呈现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掺杂的经典引用,也将“克里斯”这个人设对内心的信仰体现出来,献以致敬。

诚然,人的心中都有至高无上的存在,那是我们贯称的信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原谅,才能去感受爱。对我来说,逃避社会无非是习惯了平淡无华的日常,我们能做的,只是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从朴素生活中挖掘快乐。就像克里斯所说的:

人要靠体验新事物来保持活力。

如果你认为人的快乐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上帝将快乐赐给世间万物,快乐无处不在。我们能从所有事物中体验快乐,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8)

接着,影片的反转也在克里斯面对死亡时达到高潮。就在克里斯在弗朗兹的耐心开导的下,克里斯逐渐放下了内心的芥蒂,他突然有了想要回归都市的念头。

可融化的冰川让他迎来了死亡:他彻底被困在了这个荒岛之上。动物的销声匿迹也让他开始变得惶恐,他的意志力被想要回归都市的决心所侵占。他开始对周围凄厉的环境感到畏惧,扑面而来的黑暗和孤独让他站不住脚步,饥饿缠身,他的思绪也开始混淆。在误食有毒的野土豆且得知自救无果后,克里斯内心的绝望开始在整个荧幕上蔓延。

最后,无力改变现状克里斯穿上了厚厚的毛毡服,绝望的等待死神的降临。房车里的苍白无力他与外面温暖活力的阳光截然相反。明媚的阳光也激起了他回忆里所遇到的所有人,悲伤的父母、另嫁他人的特蕾西、雷妮和简、弗兰兹。当天空的最后一片乌云,掩盖住那一抹明媚的阳光,克里斯死了,死在了无人之境,他彻底的回归了自然。

这让所有人黯然失色的结局,却也在观众的意识里留下思考的空间,假如:“克里斯回到都市会怎样?”这种像是“记忆留白”的影片结尾,激起了观众对故事情节的遐想,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人塑造的反思。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9)

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抗,直面影片主题所展示的社会现状。

相对于个人来说,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人试图去逃避社会现实,也只是幻化出来的一种理想状态,残酷的自然驱使着人与人走在一起,形成团体。就像主人公克里斯,无论我们的意志力多么的强大,人诞生于团体他的意识就是倾向于追求爱。而追求现实的意义无非是人在迫不得已之下被所遭受的不幸所产生的一种“发泄”方式。

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意识形态也是在时代的蜕变下不断的升华。我们追求的财富和权力也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在现实之上,其实也有诸多这样的例子,人们承受不了繁重工作的打压,会去寻一片清净之地缓和这种在情绪低落之下衍生出来的“避世”心理。

就如同克里斯被打破的心理防线,他深刻的认清了弗朗兹阐述的原谅,于是失去了坚定逃离社会的意志,于是衍生了恐惧和孤独,才引起了无法对未知预测的恐惧,才酿成悲剧。

独自在荒野生活几年会失去人性(荒野生存:受困于)(10)

结语

人具有社会性,会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简单来说,人在身处团体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安全感。逃避社会,就像是人际交往关系的本质,反映的是矛盾状况的关系。只有试着去放宽心态,试着去原谅让自己产生“避世”心理的源头,这既是对社会的接受,也是对自我的解放。我们只要顺着内心正确的方向,去忽视那些伪善和恶意,放空自己,才不至于给自己徒添烦恼。


作者简介:尢曰,有思想,有忧伤和理想,这才是生活。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