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数域中,连接两个真理的最短的路径是通过复数域----雅克·阿达马
现代数学家对复数的看法如斯,无限拔高了复数的地位,这样说有道理吗?
1 对于复数的普通认知我想,对于复数,或许大家一般会有以下的认知吧。
1.1 应付考试
高中的时候,会粗略地学习下复数,首先定义:
然后形如:
这样的数就是复数。有了复数之后,开方运算就不再局限于大于0的数了,这样高中必考的一元二次方程:
就总是有解了:
书上还会给出一些复数的运算法则,这样高考命题组就可以出题了。最后留给同学们的印象,似乎复数就是一个类似于太阳能电筒(不带蓄电池)一样,属于智力过剩的产物,是数学家的玩具。
1.2 数系完善
增加负数,可以使得减法任意进行。而有了
之后,开根号运算就可以随意了,比如:
对数运算也可以操作负数了,比如(下面用到欧拉公式,可以参考这里):
这样,基本上就只有:
- 除以0
这两个运算没有办法执行了。不过大家思考过没有,完善数系真的那么重要呢?如果非常重要的话,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数系能够使得“除以0 ”可以进行下去?
你别说,史上有非常多的数学家想去发明能够兼容“除以0”的数系,可惜都失败了,因为没有办法自洽。比如说,某个数系兼容“除以0 ”,那么很容易得到荒谬的结论:
你说这种扩展数系的方法不对,换种别的扩展方式或许就能自洽。但是数学家试过各种扩展方式,都没有办法自洽。
深想一步,尝试了无数种方法都没有发明出兼容“除以0 ”的数系,是否意味着不存在这样的数系。就好比,尝试了无数种永动机,下面是其中之一:
这些永动机最后都被证伪,实际上“永动机”这个目标就是错误的(1775年法国科学院通过决议,宣布永不接受永动机。现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严禁将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类申请。据说现在有什么时间晶体,不了解就不发言)。
再深想一步,为什么扩展
就那么容易呢?没有遇到自洽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当人们抽象出“1 1=2”的时候,复数就根植于逻辑之上、存在于数学之中,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2 二维的数假设有一个生活在二维空间中的纸片人:
突然发现有一个黑点在草地上忽大忽小的闪烁,纸片人完全不知道怎么去解释:
如果切换到三维视角去的话,问题就很简单了,原来是一个三维的球体穿过二维平面:
实数是一维的数,既生活在一维的实数轴上,又困囿其上:
而复数生活在二维复平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类比刚才的动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复数域更加重要,也不可或缺,因为它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在复数域中解决一些问题会更加简单、更接近本质。
让我们带着这个模型重新审视下复数的发现历史,进一步去理解复数。
3 复数的历史3.1 纸片人卡尔达诺
意大利数学家,吉罗拉莫·卡尔达诺(1501-1576),在它的著作《大术》中(这本书首次记载了一元三次方程的完整解法)提到这个一个问题,能否把10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乘积为40?
他给出一个答案,令:
这样就满足题目的要求:
不过他自己也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数学游戏,虽然出现了虚数,但是“既不可捉摸又没有什么用处”。
此时的卡尔达诺就好像之前的纸片人,虽然想到了虚数,触摸到了更高的维度,但是终究还是把它看成一种幻想。
之后的笛卡尔把
称为虚数,也就是虚幻的、想像出来的数;莱布尼兹描述它为“介乎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两栖数”。
确实,纸片人要跳出自己的维度去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3.2 邦贝利的思维飞跃
拉斐尔·邦贝利(1526-157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数学家,其出版于1572年的《代数学》一书讨论了负数的平方根(虚数):
正是这本书产生了一个思维飞跃,下面用现代语言来介绍一下。
3.2.1 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
它的解为:
从几何上看,解就是
与
的交点。当
时,
与
有两个交点,也就是有两个根
、
:
而
,此时
与
不相交:
也就是说,不引入虚数(因为
,如果根据公式求解的话,就会引入虚数),是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本来从几何上看,此时方程就不应该有解。
3.2.2 一元三次方程
形如:
的三次方程,卡尔丹诺在《大术》这本书中给出了通解:
如果
,
,可以得到方程:
从图像上看,
与
有三个交点的:
套用通解会得到:
邦贝利指出:从几何上看是有解的,但是必须通过虚数来求解!
邦贝利大胆地定义了复数的乘法(就是多项式乘法的合理延伸):
最终通过复数以及复数乘法,邦贝利解出了此方程的三个实数解(这里不过多解释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个巨大的思维飞跃,就好像刚才的纸片小人,困惑于“为什么有一个黑点在草地上忽大忽小的闪烁”?最终发现,需要通过更高维度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邦贝利通过更高维度的复平面,解决了低维度的实数问题,真正的把复数带入了人们的视野。所以他被认为是复数的发现者。
3.3 傅立叶变换
复数进入纸片人的视野,大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接受它。接受它之后发现了非常多的应用,比如傅立叶变换。
还是回到之前纸片人的动画,对于纸片人,它只有上下左右的观念:
而三维空间的人却可以看到更多的方向、更多的内容:
傅立叶变换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思路,
是低维度的函数:
对
进行傅立叶变换:
抛开其它细节不谈,最重要的是
,乘以一个复数,就把
拉到更高维度的空间去审视,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细节,比如频域。
关于傅立叶变换,我们也写过很多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 如何直观地理解傅立叶变换?
- 如何理解傅立叶级数公式?
- 从傅立叶级数到傅立叶变换
4 更高维度的数
自然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是否有更高维度的数?答案是有的,比如四元数。
威廉·哈密顿爵士(1805-1865)发现了四元数:
其中
、
、
就是对虚数维度的扩展。为此还成立了四元数推广委员会,提议学校像实数一样教授四元数。
四元数刚开始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计算很复杂,但是用处不明显。用处不明显的原因或许是,当时面临的问题还不够复杂,还用不到比复数还高的维度。
到了现代,终于在电脑动画中、量子物理中找到了四元数更多的应用,只是这些应用对普通人距离太远了。
文章来源马同学图解数学,很好的文章,既有历史背景,又有知识讲解,不可多得科普类文章,值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