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牌编剧高满堂的全新力作《爱情的边疆》正在荧屏热播。许多年轻观众表示不解:女主角文艺秋不顾一切追求维卡的爱情,是否过于执著了?

高满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央视助人寻亲公益节目《等着我》给了他创作的底气。2015年的一期节目中,两位初恋情侣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下阔别47年后的深情相拥,坚定了高满堂塑造文艺秋这个人物的信心。他希望年轻的一代相信:现实之中有人对于情感的信仰,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和持久。

等着我的故事真实吗(等着我历经四季愈加坚挺)(1)

艺术的生命源于真实。用真实的生命表达生命的真实,正是《等着我》历经四季依然坚挺的核心所在。自5月20日起第四季开播三期以来,节目成功斩获三连冠,并且节节攀升,三期暖心人物短视频观看量超2200万,获超过100家国家主流媒体大力支持。

“我觉得《等着我》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等着我》节目制片人、总导演杨新刚强调,栏目组把真实性当作生命线,也是一条红线,如果哪位导演在制作过程中哪怕虚构了一个桥段或情节,都是要被栏目组开除出的。

很多人将《等着我》称为一颗“催泪弹”。泪从何来?不是消费伤痕的猎奇与悲悯,其更深层次的情感逻辑是通过寻人触及普罗大众的悲欢离合,以细腻而纪实的镜头语言还原他们的漂泊、坚守、不屈和奋斗,深刻观照他们对于温暖、团圆和幸福的热烈渴望。

融公益、民生和故事为一体把综艺节目当公益事业来做,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

这是一档稍显另类的节目,穿越酸楚的生离记忆,触达温暖的人间真情。

比起常规电视综艺的娱乐消遣色彩,《等着我》将目光锁定在了“寻人”这一揪心的全民话题上,节目以真诚初衷、真实寻找、真情故事呼唤回归与团圆,希望让更多的人不再饱受相思之苦、离别之痛。

进入互联网时代,古来有之的寻人行为虽然有了全新的介质,扩散的范围更大,发布的渠道更多,但在注意力失焦的语境中,依然难以解决有效传播的问题,尤其是在相关的知识普及上,大众的整体观念落后于技术的更迭和法律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不断优化升级打拐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让犯罪分子插翅难逃,让失散的亲人都能重逢,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中,媒体尤其是权威平台的深度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等着我的故事真实吗(等着我历经四季愈加坚挺)(2)

《等着我》一路走来的四季,是其作为公益符号引发全社会凝心聚气、为爱接力的四季。央视以节目为起点、平台和纽带,联合公安部、民政部等国家部委、地方打拐部门、社会公益组织汇聚各方力量,多位文艺界名人鼎力助阵,获得了上万名的公安民警、超过22万名志愿者以及上百家主流媒体支持加盟,形成了一个阵容空前、高效有力的寻人体系。开播四年以来在荧屏内外无偿帮助1200多个家庭、1万余人实现了团圆梦,寻人成功率超过70%。

在笔者看来,《等着我》同时兼具了公益属性、民生情怀、中国故事三大特色。其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躬身力行,是其成功的根基。

为了进一步放大节目的公益价值,本季节目将社会责任从时间和空间上予以延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运用融媒体优势,电视、广播、网络统一行动——央视综合频道《等着我》团队,央广中国交通广播《北辰在找你》团队,央视网、央广网等联袂打造大型融媒体节目《等着我,我会找到你》,通过三台融合、三网融合的创新实践,实现内容“能看、能听、能评”,竭尽所能让寻人通道向全社会敞开。

把综艺节目当公益事业来做,《等着我》以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彰显了央视身为国家平台的榜样引领和社会担当,更用触摸社会温度、紧跟技术迭代的创作自觉,成功开辟了国产原创综艺的全新天地。

温暖维系大众的共同情感在陌生人社会以“家的融合”润滑“心的融合”

“电视媒体不仅仅是制造片刻娱乐的播放器,更是生产并维系社会共同情感的生态圈”,在评价《等着我》的节目价值时,一位豆瓣网友如是说。

这个舞台,浓缩着中国人的情感春秋,上演着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讲述着寻找与坚持、思念与感恩,珍惜与原谅,世间百态均以回归“爱”与“暖”的主题,深度触及每个人内心最为柔软的角落。在“希望之门”推开的一刹,许多张喜极而泣的面孔让我们久久难忘。

等着我的故事真实吗(等着我历经四季愈加坚挺)(3)

生活不都是阳光雨露,也有风雨和阴霾。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们,那我们就还生活一个奇迹:被拐的经历让文锋变得自卑与孤独,妻子闪闪用一颗鸡蛋为他灰色的人生带来了光亮,他决定勇敢走出阴影,为爱出发: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的“铁汉爸爸”,在70岁高龄的时候选择寻找57年前失散的亲人,他用一场穿越了大半个世纪、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甚至穿越了人世与黄泉的团聚,让无数观众感动于他父爱如山的伟岸、隐忍;两个被拐的孩子多年相依,彼此鼓励,走出对人生的失意与失望,长大之后,他们结为夫妻,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小家,这让他们更加渴望来自大家的温暖,于是踏上了的寻亲之路……

为缘寻找,为爱坚守。通往团聚的路再长再难,走下去,必能到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即便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梦想和归属。无疑,《等着我》所呈现的这些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中国故事,是有强大的情感卷入能量的,这些人和事看似离我们好远,但其中蕴含的团圆、感恩、孝道、人伦,都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触及的人生命题。

等着我的故事真实吗(等着我历经四季愈加坚挺)(4)

除了永恒的亲情之爱,那些萍水相逢的动人情谊,也在《等着我》中被时光烘培出迷人的芬芳:患有先天性重度血友病的郑卫宁创造了人生的奇迹,他念念不忘让他“换了活法”的恩人和知己,出现在“希望之门”背后的刘汉华就是他的“拐杖”,跨越40年的岁月长河,不图回报的善意温暖了一个人,又从一个人到无数人;20年前,一位素未谋面的“筑梦师”用一本字典改变了放牛娃的人生,终于拥有了一份小有所成的事业之后,屈勇和妹妹希望找到当年的指路人,亲口道一声感谢:“没有你的那个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用”……

当我们每每感慨“人情冷漠”的时候,《等着我》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用明亮和温暖尽情书写着人世间的善意,在寻找的过程中带我们去洞见人性的美好。黑暗之中总有火苗,节目创作团队小心翼翼呵护着跳跃的火苗,为看似脆弱的社会人际关系提供“润滑”与“黏合”。正如央广主持人北辰所说,“我们看到的不是紧闭的门,而是敞开的心。”

等着我的故事真实吗(等着我历经四季愈加坚挺)(5)

感性看节目,理性去思考比电视寻人本身更大的意义在于普法教育和感化人心

自《等着我》诞生以来,受众一度分为两派争论不休。一派心疼于受助者的不幸遭遇,认为在电视机前撕裂人生的伤口,未免显得“残忍”;一派敬佩于节目的良苦用心,通过这些自愿讲述、主动曝光的寻找故事,节目更大的意义在于普法教育和感化人心,让更多失散的亲友通过科学的方法早日团聚,提升广大民众保护自我、保护家人的防范意识,也用相对极致的动人情感呼唤大众珍惜彼此、珍重亲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等着我》以其日益壮大的力量和不断突破的成绩,逐渐消弭了少数观众的质疑。在《等着我》节目制片人、总导演杨新刚眼中,这档节目就像一则大型公益广告,“以前很多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寻找,但是很多寻亲者倾尽一生,家徒四壁也未必能找得到,所以《等着我》对于寻亲方法和途径的宣传上是有很大帮助的。”

等着我的故事真实吗(等着我历经四季愈加坚挺)(6)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介绍,“在节目的影响下,有更多寻人者前往公安机关采集DNA进行比对,在寻亲过程中找到了更科学有效的线索,同时节目也提升了全民防拐的意识。现在新发的拐卖儿童案件一年只有几十起,破案率也在95%以上,基本上是快侦快破。”

难能可贵的是,《等着我》在情感尺度的把控上,保持着一份尊重和克制。本季“暖心公益团”五位嘉宾分工明确,更多扮演的是助力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访问人张春蔚让求助者把积攒了多年的情绪释放出来,陪伴观众走进他们波澜起伏的内心;寻人团团长舒冬身体力行,直接投身寻人行动,;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作为寻人助力团的评论嘉宾,堪称“行走的普法教科书”,以理性与专业为温暖保驾护航。

让真情可以看见,让等待可以听见。《等着我》的节目粉丝们认为,“感性看节目,理性去思考”才是打开它的正确方式,“纵然我们总是止不住流泪,但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并非煽情而是真情。祝愿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地活着,希望每个家都能尽享天伦,希望这个节目可以一直陪伴下去,直到真的天下无拐,没有生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