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bǎn),无论是单个字还是它所代表的饮食和文化,对大多数非客语地区的人来说,应该是陌生的。“粄”字并非客家人的原创发明,不过现如今却是客家话中的特色词汇,类似于闽语中的“粿”,一般指用米浆或米粉制成的糕点,少部分用粗粮、面粉等做的果品在一些客家地区也叫“粄”。
《康熙字典》认为“粄”、“䉽”、“䬳”三字发音相同,指的都是将大米或小麦磨粉后做成的糕点,互为异体字。由此可推断,如今赣、闽、粤地区的客家人,尤其是广泛做“粄”、食“粄”的梅州、惠州等地客家人,其先人应当是南北朝、唐宋时期从中原、荆楚一代迁徙过来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保存了“䉽”、“䬳”的称谓与读音,并将之演变成了“粄”,也承袭了做“粄”的习俗。
味酵粄是客家传统美食之一,是把大米磨成浆后拌适量土碱水,用开水冲浆,再盛于小碗用旺火蒸至碗面周围膨胀,中间凹成窝状即可食用,然后沾红味汁(甜酱油)佐食,故名味酵粄。“红味汁”,是一种用黄糖、酱油、姜蓉等熬制而成的甜料。将红味汁放进粄碗中,用竹签划成小块蘸着吃,非常美味。
至于第二个字,在写法上存在争议。有人主张写作“味酵粄”,有人认为是“味窖粄”。主张“味酵粄”的,是因为看到“醋”、“酒”、“酱”等几个表示调味料的汉字都带“酉”,而粄食又多半通过发酵而成,所以就用“酵”字来描述这种粄。主张“味窖粄”的人则认为,“酵”不符合事实,容易误导他人,因为制作这种粄并不需要发酵。
味酵粄吃法:
醮吃 :用黄糖以及少许酱油熬汁,成“红味”,或用蒜仁、辣椒、盐煎调,成“白味”,放进粄碗中,用竹签划成小块醮吃,前者香甜,后者香辣。
炸吃 :把面粉调成糊,碗粄切成两块放糊中均匀拌于表层,放进滚沸的花生油锅内炸熟后捞起,配以“红味”“白味”“蒜蓉辣椒”均可,各具风味。
炒吃 :把碗粄切成小块,配以肉丝、鱿鱼丝、香菇、葱花等配料烹炒后盛盘中,撒上胡椒粉。
味酵粄做法:
主料:粘米粉500g,冷水500毫升,开水500毫升,食用碱5g。
1,粘米粉和碱、冷水搅拌,搅拌越多越有嚼劲。
2,500毫升水煮开,从高处倒入搅拌好的米浆里。
3,把米浆倒入吃饭的碗,注意不要把米浆直接倒入烧水的锅里,会起泡。
4,隔水蒸大火10分,中火20分。
味酵粄不仅是一道独特的客家美食,更是一份传承,传承着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寄托与希望。以前每当早谷登场后,家家磨味酵粄以庆祝丰收,如今则已成梅州客家人常见的特色小吃。每逢佳节不少在外工作生活的客家人,返乡后都喜欢吃上一份味酵粄,重温家乡传统小吃的老味道。
文章来源: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