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来,安徽池州高新区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要求、高标准补短板、强弱项,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0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池州高新区作为省级高新区正式设立。2019年3月,池州高新区与原前江工业园合并,组建新的池州高新区,形成“一区二园”总体布局,园区现有各类企业200余家。至此,池州高新区形成一东一西的格局。立足产业转型升级,贵池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发展,绘就灿烂华章,交出满意答卷。
盘活用好绿水青山 小产业大市场齐头并进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山水园林城市的贵池,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日夜奔流的滔滔江水为其增添澎湃气韵。然而在贵池,这些青山绿水不仅仅是一道道绝妙的风光,更蕴含着蓬勃旺盛的产业机遇。
走进位于池州市高新区的鸿叶集团,生产车间里满是竹子的清香。竹子生长快,成材早,易成林,是常见经济作物,但一般竹产业多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并不高。
鸿叶集团副总经理陈绍宏说,集团已经成为专业从事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销售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相比重工业,竹是‘小产业’,”陈绍宏表示,“但在贵池,‘小产业’也有大发展!”
2017年,鸿叶集团自主研发竹吸管自动成型机器和智能生产流水线,2019年启动竹制吸管智能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竹制吸管、竹制雪糕棒等竹制深加工产品。立足科技转型,深挖产业价值,鸿叶集团在小小的竹子上做出“大文章”。
据悉,创建于1993年的鸿叶集团现有职工700余人,拥有八家全资子公司中型现代化集团企业。沿着“中国竹产业第一品牌”的目标前进,鸿叶集团产品远销东南亚、南美、欧洲、美洲、非洲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10月份,鸿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98亿元、纳税1002万元,自营出口3500万美元。
站在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航特钢)园区内的码头上,江风裹挟航船的汽笛迎面而来。八百里长江横贯贵池全区76公里,在沿河岸一侧留下5个优质码头,贵航特钢码头就是其中一个。
“依托于贵池区的良好营商环境,加上得天独厚的水路运输条件,这十年间,贵航特钢的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大提升!”提起池州市高新区的发展,贵航特钢副总经理谢昌盛深有感触:“贵航特钢是这片园区第一家落户的企业,我们的发展也深深地嵌套在贵池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中。这十年,我们见证了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也目睹了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产业在这里聚集,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从这腾飞!”
成立于2010年的贵航特钢是一家从事黑色金属冶炼、高强度抗震钢筋轧制的民营钢铁企业,占地面积2000亩,年可产钢材200万吨,产品对接长三角及全国大市场,2021年实现全年销售收入141亿元,纳税总计5.88亿元。
“像贵航特钢这样的规上工业企业,从2011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高新区增加了47个。”池州高新区前江管理处主任汪双顶介绍说,2021年池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增长41.49%;税收收入25.64亿元、增长40.9%,规上工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34.31%。与2011年相比,在营业收入、税收收入等方面分别实现年均增长36.26%和32%。
无论是立足绿色创新发展生态经济的“小产业”,还是依托黄金航道撬动“大市场”的规上工业企业,十年间,它们在贵池区的绿水青山里共同竞逐、齐头并进,成就了非凡的“贵池速度”。
“一改两为”培育沃土 优化环境为企打通发展经脉
对于一座唐代便以“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扬名天下的历史古城而言,十年时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圈涟漪。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贵池的最新十年,却发现这十年的日新月异比以往的任何历史时刻都更光辉璀璨。
十年间,各类企业在贵池的土地上扎根发展,汲取前行的营养动力,交织出共生互建的经济网络。如何将一座小城打造成一方投资热土、引导企业发展与城市未来同频共振?贵池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实现园区经济“提质、扩量、增效”。
招商引资拿出诚意、企业落地给出效率、生产发展听取建议,贵池充分尊重企业发展意愿,坚持推进一改两为落地见效,引导企业与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相协调。
“贵”在服务正是贵池区针对企业发展打造的独具特色营商品牌,通过设立“助企惠客厅”“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平台,实现政策兑现一键直达。此外,超级综窗柜台、政务材料智能存储柜等系列智慧办公设备的应用都旨在帮助企业以最快速度办结问题,让项目尽快落地投产。
高效完善的“贵”在服务让安徽栈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建凯印象深刻,“作为初来贵池创业的外地企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难,但贵池区主动派专人上门讲解惠企助企的政策,化解了我们的创业窘况,对此我们感动且感激!”
范建凯真诚地表示,“这是一片适合发展的土地,希望有更多的外地企业来贵池投资落户!”
据悉,池州高新区主导产业集聚正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四大新兴产业均取得不俗成绩。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63.8亿,占规上企业总产值14.8%;新材料产业343.1亿,占规上企业总产值79.6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7.8亿,占规上企业总产值1.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5亿,占规上企业总产值0.35%。
(中国日报社安徽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