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九回回目为“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章节主要讲了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考取状元并被殷丞相的女儿殷温娇抛绣球砸中而“被结婚”。陈光蕊短短几日就完成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两大人生喜事,可以说瞬间到达了人生巅峰。但,“出道即巅峰,巅完就发疯”,随后剧情急转而下。陈光蕊在赴任的路上被强盗船夫刘洪打死,结果夫人被霸占了不说连自己的官位强盗都敢觊觎。殷温娇为了腹中的孩儿忍辱负重生下了儿子,也就是唐僧。唐僧生下来的当晚,强盗刘洪就说要把唐僧杀死,结果温娇让刘洪第二天早上再杀,匪夷所思的是刘洪居然同意了!到了第二天早上,刘洪却又因公事出差去了!巧不巧?妙不妙?温娇乘此机会把唐僧放在一块木板上,唐僧随波逐流到了金山寺……

西游记第九回合感悟 西游记第九回的大漏洞(1)

央视86版《西游记》剧照

这一回的故事十分精彩,但细思之下又觉得有很多地方是不够合理的。《西游记》这样经典而伟大的作品,当然轮不到我来挑毛病,我是自娱自乐。

西游记第九回合感悟 西游记第九回的大漏洞(2)

唐僧“金榜题名”后很快“洞房花烛”

该回最大的漏洞就是时间逻辑不对。书中明确写到“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也就是说书中明确了陈光蕊出场、考取状元的时间为“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随着剧情的发展,陈光蕊被杀、唐僧长到十八岁成年,如果唐僧不是见风就长的话,那么唐僧18岁那年就应该是“贞观三十一年”。

问题来了!大唐整个“贞观”纪年仅有二十三年,因为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公元649年)的时候唐太宗就薨逝了。

我个人感觉大小说家吴承恩其实是想补上这个漏洞的。整个第九回,除去文末,书中提到皇帝的地方都是用的“太宗”一词。该回目的最后一段提到皇帝的时候却是写“次日早朝,唐王登殿,殷丞相出班……”看,作者到了这里用的是“唐王”来代替“太宗”,模糊掉了皇帝的具体所指。

如果说《西游记》所写的大唐皇帝到此就结束了的话,那么第九回的这个漏洞实际上就被作者一笔带过去了。问题是,唐太宗还要在接下去的几回再次出场,且到了本书的最后一回他还要“粉墨登场”——这又得是“贞观X年”了呢?作者回避不了现实的问题,只好妙笔生花让唐太宗“借尸还魂”好几回。

吴承恩这位伟大的古人,他数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哦,不,科举,最后才补了个贡生。贡生在科举系统来讲是不入流的,这么说来吴先生不是考试型人才。当贡生后,吴老先生,这时候他真的是老先生哦,因为他当贡生的时候已经四十来岁了,出任了浙江长兴县丞。吴承恩勉强也算是“学而优则仕”,文官系统出来的读书人不知道唐太宗的基本历史那简直不可想象。

那为何《西游记》第九回还会出现这么一个低级错误呢?

应该说这么写还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吧。

《西游记》的人物原型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是从唐太宗“贞观元年”跨越到“贞观十九年”。历史的真相是玄奘在取经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唐太宗的任何帮助。玄奘和唐太宗发生故事是他从印度功德圆满回到长安后的事。吴承恩可能是出于美化唐太宗,更是为了美化唐僧,所以赋予了唐僧更多的角色色彩。吴承恩艺术创作了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这么一个角色并给予他“状元”、“丞相女婿”、“逢灾”等情节,在丰富了小说可读性的同时就不可避免的与史实产生冲突,为了艺术的圆满而牺牲点历史的“色相”在所难免,也无可厚非。

同时,在明清时代小说都是不太见得了光的事。《西游记》这一类的小说在诞生之初并不是像今天这般被奉为高高在上的经典。更多的时候,《西游记》是沦为路边街头类似说书人的文本,听书的大多数都是目不识丁的底层人士。因此,类似《西游记》第九回这样的时间逻辑错误是没有人在意的。

反过来说这或许也是件幸事,如此,吴承恩等“老一辈”小说家才可以不用顾忌这么多创作上的条条框框,才可以创作出如此空前绝后充满着想象力的《西游记》!

西游记第九回合感悟 西游记第九回的大漏洞(3)

伟大的小说,经典的影视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