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店邮电局(白荡往事邮电局)(1)

白荡邮电局,在白荡小街后边北头的山坡上,与白荡湖水上养殖场紧对面。其实只是一个“邮电所”,也不知怎么都在叫它为“邮电局”起来了。

白荡邮电局,也是1952年白荡这个地方在建造白荡大闸时,与白荡湖养殖场同时落户在一块的单位。照当时的说法,是一栋“五间头”的青砖大瓦房。对开间有过道,中间前面是营业厅接待来人,后面是电话总机房。两头为住宿区,全员只有五个人。记得第一任所长是柏自清,两个总机接线员,女的叫方珍。一个外线维护员,一个报纸投递员。

那时电话机是个稀罕物,白荡闸小街上的单位,装有电话机的不多。一般的集体性质的单位都没有装,若有事时就都到邮电局门市去打。平常人家有事又都是写信的多,有特殊情况就打电报。邮电局的营业厅内有桌椅,在方便客户写字。

不过,当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一切照计划办事。人们对外界的其他信息也就没有什么概念,这就制约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人们又习惯了这种生活,所谓“人都蒙在大鼓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至于其他的大形势,搞宣传,则以当时上面经常下达的“文件精神”为准,都在跟着感觉走。直到后来改革开放,又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那时报纸种类也少,通过报纸在关心外界信息的人又是更少。报纸就只有《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和《参考消息》等几样,书刊也只有《红旗杂志》一种。前三样报纸白荡小街上所有社直单位,是都必须要订阅的。也许是上面指派的事,为了配合宣传和了解国家形势的需要吧。

薛店邮电局(白荡往事邮电局)(2)

那会的电话都是有线电话,白荡小街上的所有用户话线,都是通过杆路架线连向白荡邮电局总机的,再通过总机转走。而架设的杆路也都是在用木头杆子,水泥杆子还没有岀现。这话线杆路,又分为主干杆路和分支杆路。分支杆路上面架设的是用户线,杆路连向沿路用户,用户能共用到杆路的不多,所以话线杆路也就只用碗口粗细的木头杆子。

那从邮电局接出来的输岀主干,则都是用高大挺拔的东北松来做的,都有七米高。顶端处有三层木质的横档,每根横档两边都有五个瓷瓶,在固定着做电话线用的铁丝。从邮电局机房外开始,相距50米就有一根在连接着。从白荡闸小街上贴西街沿,一路连向江堤大坝脚下,然后就向着枞阳县城方向在延续着一路去了。这无论是分支杆还是主干杆,又都是用沥青涂刷过的,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水不易腐烂。

小孩好新鲜,特别是邮电局外线工在架线的时候,我们又总是要在远远地跟着玩。看他们头上戴着柳条安全帽,脚上踩着脚扣在一步步地上下着电话杆子。因为那时还没有通信电缆和光纤,杆路话线都是“3号铁丝”做的,所以我们也就经常能看到他们在放新线或换去老旧的铁丝。羡慕他们要是也能有一副脚扣,上下树掏鸟窝就太好了。

他们上到杆子的顶端,把保险带打到比操作水平高一点的位置,然后才开始工作。那铁丝是一档一档的拉,先在前面杆子的瓷瓶上固定好,然后在另一头的杆子上进行“紧线”固定。“紧线”又是一项技术活,需要通过紧线钳子来完成。

那紧线钳子就跟木匠用的墨斗差不多,先在作业人员的这头杆子上固定好。再把要紧的铁丝头,穿进紧线钳子内部的一个小铁轮子上缠好,然后在紧线钳子的外侧通过手柄,手工转动紧线钳內的转轮进行紧线。紧线的拉力程度,要通过紧线人的目测来完成。当铁丝下垂的弧度从紧线钳这头,渐渐移到两根电线杆之间时,铁丝也就算拉紧到位了。又因为它们的弧度拉得都一样,我们在地下看上去,又觉得它们都是平行的在上面,其实也还是有弧度的。

那时话线杆子的横档上,每层都有十根铁丝在有序平行的排列着。应该是怕用户多同时打电话占线,所以才要架这么多的线路来切换传输吧。看上去很有一种气势,又特别的美观。

薛店邮电局(白荡往事邮电局)(3)

现在是早已没有这样的情景了,这也说明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其实现在我们每到一个地方,要想知道它的发展程度如何,只要看看它的通信线缆,是否都在走“地下”就可以了。如果还有走“架空”的,那这个地方就还有待发展,或者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薛店邮电局(白荡往事邮电局)(4)

白荡邮电局单位虽小,但它却是当时白荡这边接收外来信息和传递信息岀去的唯一窗口。负责电信机房总机的接线员,是二十四小时都在换班工作的。而那时投递员投递报纸,每天是只要把在小街上的社直机关单位,投递上门就可以了。小街周边的几个大队和小学,报纸连同平信,则由他们自己有人早晨上街时,顺便到邮电局来拿走。

负责小街上的投递工作是“大老张”,他每天午后便背着一只绿色的邮电帆布包,从小街的北头到南头,依次投递给各机关单位。这个人矮矮胖胖的,十分喜色,又特别喜欢下象棋。如果街边有老人下午没事在下象棋,他见到后就不走了。又非要看上一两盘过后,享受一番,才想起了还有报纸要去送。

说个笑话,我家老大当时在家是开裁缝店的。他有四个孩子,就有三个在外地工作。孩子们要问候父母报平安时,当然又是只能通过写信来完成了。“大老张”平时来做衣也都成老熟人,在给单位送报纸时客气。如果有我老大家的信件,每次也就顺便拐弯带过来。

又在半责备地开展业务说:“小街上就数你家信多,比人家单位的还多。也不订一份报纸看看,就让我一年通头在干送。”我家老大想想也是,不好意思又舍不得花大钱,就算小地订了一份趣味性的《文摘周刊》看看,皆大欢喜地把这事给圆满解决了。

我们的“大老张”,现在也有八十多岁了。是早已退休在家的,就住在枞阳县城。天天和老伴一道在莲花湖公园逛趟子,老来依旧是十分喜色的那种。不过现在眼神又大不如从前,也就割爱不下象棋了。

这样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有线电话的普及,白荡邮电局也就开始兴旺了起来。同时也为白荡这个小乡镇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新鲜的外地致富信息,所作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薛店邮电局(白荡往事邮电局)(5)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事物的更替总是那么的迅速而势不可挡。当时间进入到21世纪后,国家先是实行了邮政、电信分家,回头电信又分成了移动、电信,中国通信运营业便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固定电话的普及已适应不了当时用户的需求,随之互联网又迅速地走进了到了千家万户。

此时的白荡邮电局,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成为了历史。现在代替它的是藕山镇“中国电信”机站那强大的无线网络,在方便着广大的电信用户。

作者:胡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