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周宣王就是那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后被国人赶出国都的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在做天子的前期也是殚精竭虑,勤政为民。经过几年的修养生息,国家逐渐恢复元气后周宣王志得意满,骄傲自大,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不再虚心纳谏,积极处理政务,每天沉溺于后宫声色犬马之中。

姜后劝纣王(周厉王有一个好儿媳妇)(1)

周宣王的王后姜氏,面对如此局面,摘去簪珥珠饰,散开头发,脱去华贵衣物换着素服,下跪求饶,将周宣王耽于美色的责任落到自己身上,有引诱君王之罪,请求惩罚。好在周宣王也算明白道理,知道是自身修为不够,才造成这种局面。周宣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洗心革面,重新履行天子的职责。

首先对姜后提出表扬。在天子骄傲自满的情况下,有勇气提出改正的意见,给予警醒。家有贤妻,国运昌隆。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周朝已经渐渐走了下坡路,竟然已经没有忠臣对君王进行劝诫,还需要一国的王后来进行进谏。

在封建制度下。周公制定的礼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子有天子的职责,大臣有大臣的职责,王后也有王后的职责。虽然姜后的劝诫对天子起到了改正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礼仪制度下的各司其职。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大臣们见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被姜后所取代,开始就放弃了本来自己作为大臣进谏的责任。两千多年的人性没有太大的进步,大部分的人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越权是一直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能干你就都干了,短期内反正我也没什么损失。所以结论就是一个好的能自我革新的制度远比一个贤惠的王后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