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要读的十本书(2022年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1)

距离上次写文章推荐书已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了。一年时光,花开花谢,雨聚雾散,时间就这样过去,从不白白地来,也不白白地走。

一年前,我是一位图书采购员,每天看着进销存数据,备货配货,保障着全省新华书店党政读物的供应。一年后,我是一位党务工作者,用每一天实践兑现着自己的价值,从一名党政读物的发行员到一名党务工作的实践者,一年时间让我的职业角色改变良多,也让我的心态心力改变不少。

这样的改变渐渐消磨了我读书的时间,也渐渐磨灭我向人推荐书的欲望。一年过去了,除了偶尔在豆瓣上用简单的几句话分享我对每本读过书的看法,我竟然已经没有一次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叙述我对一本好书的观点。要知道,在已经过去四分之三的2022年,我已经读完了20余本书,其中不乏好书,当然就包括这次我想极力推荐给大家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这是我今年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这一辈子要读的十本书(2022年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2)

萧冬连的《筚路维艰》

我是在今年7月24日读完这本书的,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一个月时间。不能说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的书,书中大量的注释引用,以及一些专业术语,让这本仅仅十万余字的著作显得不那么好读,但对于读完本书的我来说,在现有的阅读经历中,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可以排在前列,这也是2022年以来我读过最好的也是最值得我去推荐的一本书。如今时隔3个月,凭借着脑海里残存的记忆,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我想这还是要珍重向大家介绍一下。

本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成了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五个部分,这稍稍颠覆了我既有的历史观。在我既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新中国的历史主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本书将新中国史分成了5个部分,讲述了各个历史阶段新中国的路径选择。

在实行新民主主义这一章。本书从“新民主主义”的源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以及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五个方面论述了短短数年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个人认为本书在这里最重要的论断就是在经济领域新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新民主主义经济既不是传统的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模式。它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1)发展国营经济作为领导力量;(2)限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3)帮助农民发展互助合作,避免大批农民破产和两极分化。它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区别,实质就两条:一是保护私有产权,一是利用市场交易。虽然强调加强经济的计划性,但还没有考虑计划完全替代市场;虽然估计到会有冲突和矛盾,但可以在新民主主义范畴内解决,而不是用即刻消灭私有产权来解决。

在仿效苏联模式一章中。本书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高潮是如何出现的、“举国体制”的形成四个方面,讲述新中国践行苏联模式道路的过程。所谓的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及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体制。仿效苏联模式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如本书引用刘少奇同志报告中所述“苏联的道路是按照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必然要走的道路。要想避开这条路不走,是不可能的”。从今天中国来看,这条道路的选择对我们影响深远,至今都能看到这个模式的影子。在这样的模式下形成了城镇街居制、单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户籍制度。这样全面控制的社会体制是以国家对社会资源高度垄断为基础的,由此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全能主义政治”的举国体制。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国家垄断大部分稀缺资源并试图控制人们的观念,国家权力覆盖整个社会,个人高度依附于国家,民众被动员起来实现国家目标。

这一辈子要读的十本书(2022年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3)

仿效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追寻赶超之路一章中。本书从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1957年的“大转弯”、赶超模式的大实验、滑向大饥荒和思想和体制透视五个方面出发,叙述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生的大跃进、超英赶美等运动。这一段的核心就是双重赶超:用全民动员的办法创造增长奇迹,赶超英美;通过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超越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模式。这个运动以一场全国性大饥荒宣告失败了,它留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就如本书中所陈述的事实,“公社化并没有造就一个无差别社会,却无限度地扩张了国家控制力”“国家权力的无限度扩张,直接的后果是‘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多吃多占风)盛行,民力被滥用”。这个阶段的历史对于新中国来说也同样是一种悲剧,诚如书里的论述一般:“历史上的人为灾难,并非都出自恶的动机,那些抱有崇高目标却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运动,更具有悲剧意义”“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试验,必然带来灾难。理想越崇高、目标越远大、权威越强大,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

在发动继续革命一章中。从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毛泽东的继续革命、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五个方面讲述了那个我们熟悉又极其陌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对于这个时期,本书的观点则是,“毛泽东的目标不只是要从政治上清除走资派,重塑党和国家权力;而且要进行人心改造,培养‘共产主义新人’,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结果陷入暴力、派斗和权争的陷阱,文化大革命催生了否定自身的力量”。对于文革所造成的灾难,本书也痛心地指出“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人为灾难,往往都宣称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这一辈子要读的十本书(2022年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4)

发动继续革命

在转向改革开放一章中。从中国改革的缘起、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叙述我们原则上至今还处于的阶段。发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被认为20世纪末发生的两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从那开始中国逐步放弃从苏联接受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从封闭式现代化转向开放式现代化的新模式。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一句名言“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简单明了,概述了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同时本书也强调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结,中国的发展再次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一种挑战是公权力私有化,另一种挑战是商业原则对社会的全面渗透。“中国不能丢弃自己的优势,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吸纳优秀文明成果的包容性,有不断改革的能力和自我调适的空间”。本书的最后一段话给了我们每个身处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人们一种振奋和希望。

以上就是这本《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作者叫萧冬连,曾经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对于这本书我是心怀敬意的。它有以下几点使我备受鼓舞和崇敬,不得不想向大家推荐。

一是它的简单明了和字字珠玑。本书只有十余万字,却很好论述了新中国历史中的每一次转型,在本书的每一页篇幅中,我似乎都能感受到身处那个历史节点的中国人民的不易以及领导人们的艰难抉择。

二是它的真实与胆大。对于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的不避讳,对于某些领导个人决策失误造成灾难的直面,这才是真正勇士,这样的著作能够在国内出版也体现了出版单位的担当和自信。

三是它的严谨与细致。短短的篇幅,却处处有注释,句句有出处。无论是领导人的讲话还是重要数据来源,或者是重大历史事实,都能够标注出它的来源和出处,作者也是通过阅读了几千万字的文献才能最终呈现出这部著作,诚如他所说本书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个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

四是它对历史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每个阶段的历史,本书都能够进行客观总结和评价,以及它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正如在转向改革开放一章中所说:“人类总应该从历史中学得聪明一些,不能总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荡。传统社会主义试验不成功,不意味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价值失去意义”“人们不能只生活在理想或幻想之中,但生活中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价值空洞化的国度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现代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