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教程(艺术制陶课诚邀读者免费参与)(1)

制陶教程(艺术制陶课诚邀读者免费参与)(2)

玩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就是捏泥巴吗?”也许又有人立刻会联想到电影《人鬼情未了》中一段感人的情节。事实上,“陶”有许多种玩法,你想不想来尝试一下?

7月13日13点至15点,本报诚邀6名读者免费参加我们的“艺术体验课--制陶课”,让读者亲身感受从泥土到陶器的制作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一件喝茶的杯盏,或者种植多肉的花器,是不是很文艺?烧制好的成品,还可以带回家。想参加,就赶紧拨打报名电话13595021222。

制陶易入门

制陶教程(艺术制陶课诚邀读者免费参与)(3)

此次艺术体验课的地点设在贵阳天翼美术学校内。天翼美术学校位于护国路二十四中校园内,是贵阳市小有名气的艺术培训学校。穿过由学校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走廊,中间的玻璃房便是彭际梅和叶晓冬老师的制陶坊,看似简陋,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其中就包括两人用贵州泥土手工制作的壶、炉、花器等。两台拉胚机位居两侧,小茶几上放了几件已成形的作品。连茶香四溢的茶壶、茶碗,都是二人亲手打造的。

“玩陶是技术含量非常低的活,易入门。只是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陶艺坊的两位坊主,原本从事的职业均与陶土相距甚远。彭际梅退休前仅是贵州铝厂的一名技术员,自小十分执着手工劳作。叶晓冬最早学的是建筑,后来转入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院从事平面设计。平日素喜品茶,对茶器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一次偶然失手摔坏了心爱的紫砂壶,之后漫长的修复经历,让他结缘手工制陶,从此,便着了迷。

“地方不需要多大,一方两平米的工作台足够,资金也没有太高的门槛,几千元就可以从网上淘个电窑,泥巴更便宜,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大部分时间我们俩都是跟着网上视频自学。不懂的地方,我们两个便商商量量,反反复复地揣摩.....三年前,我们才去云南建水,跟着当地的制壶大师陈学,开始真正系统的拜师学艺....”七年艰苦的学陶经历,两位坊主说得云淡风轻。

“泥中自有黄金屋,泥中自有千钟粟”,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11年贵州陶艺协会首届大赛中,彭际梅一举摘下了银奖,三年的云南建水之行,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手艺。“以前在贵州做了这么多年,其实也不知道水平如何,尽管建水陶艺高手云集,我们的作品仍然得到了老师的首肯。”

贵州泥巴令人惊艳

制陶教程(艺术制陶课诚邀读者免费参与)(4)

除了有两位有着扎实功底的陶艺大师手把手教学外,泥材也是我们此次艺术体验课的一个亮点。

“我们的陶土虽然是脚下最寻常的贵州本土泥,但要成为手上可以任意捏形的制陶泥土却有着漫长的旅程。”坊主彭际梅耐心给我们讲解泥土如何变成泥材。

“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吧,挖好的黄土、胶泥,经过两至三天的晾晒、便到水中消解,接着用筛网去杂物、进行水和泥的分离,最后一道工序是——养泥,这样才能保证陶泥的水分均匀,胶着状态更好。”

如今,两位坊主正着手对贵州各地的陶土资源进行反复试验,“贵州陶土资源丰富,许多地州县的泥陶和矿陶烧制的作品,有铁器的肌理,陶土的拙朴,色泽无比惊艳。”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手工制陶花费的时间相当‘奢侈’,起土、碾泥、揉土、捏边、成形,此后还要整理、晾晒、润水、烧制等多个环节,烧制十分关键,烧多长时间,多高的温度都要把握好,火候不到,又红又青,品相不好;火候过了,容易开裂,破损率高。”叶晓冬说,手工陶制品品质的优劣,取决于匠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手感。也正因如此,它的价值才被世人肯定。即便是同一人,同一天做的两件产品,也绝对不会一模一样,这正是手工艺的魅力。

美学从来不故作高深,而恰恰盛放在你指缝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