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启示】(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米琴)《查理周刊》惨案发生后,在推特上哀悼被打死的穆斯林警察时,不少穆斯林用这句话来总结他的作为:“查理嘲讽了我的信仰和文化,但我为捍卫他如此做的权力而死” (详见《经济学人》的《伏尔泰能否是穆斯林》[Could Voltaire be Muslim?]一文)此话脱胎于流传甚广的“伏尔泰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报纸和网络上关于《查理周刊》惨案的众多评论中,很多人引用了这句话,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伏尔泰的经典名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伏尔泰的经典名言
【名著的启示】(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米琴)《查理周刊》惨案发生后,在推特上哀悼被打死的穆斯林警察时,不少穆斯林用这句话来总结他的作为:“查理嘲讽了我的信仰和文化,但我为捍卫他如此做的权力而死。” (详见《经济学人》的《伏尔泰能否是穆斯林》[Could Voltaire be Muslim?]一文。)此话脱胎于流传甚广的“伏尔泰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报纸和网络上关于《查理周刊》惨案的众多评论中,很多人引用了这句话。
一般学者都知道,这句话并非是伏尔泰的语录,而是英国女作家霍尔(Evelyn Beatrice Hall)在《伏尔泰之友》(The Friends of Voltaire,1906)一书中总结伏尔泰态度时说的一段话。书中描述,伏尔泰不喜欢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Helvétius)所写的《论精神》(De l’esprit,1758)一书,但当法国议会谴责此书攻击宗教和道德而将其公开焚毁时,伏尔泰出来为作者辩护。霍尔对此事总结道:“‘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此便成了伏尔泰的态度。”
伏尔泰(1694-1778)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集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他的著述包括哲学和历史著作,以及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哲理小说,50多部悲、喜剧和1万多封信札。伏尔泰被誉为法国思想之父,其思想对18世纪欧洲及其后的欧美社会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他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因为他的作品涉及社会上很多忌讳和敏感的话题。在批评者眼里,伏尔泰是个语言带煽动性和挑衅性的危险作家。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据称其笑声比卢梭的哭声破坏性更大。
伏尔泰身处封建专制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但他经常突破禁区,公开抨击天主教会,支持社会改革。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1726年,伏尔泰又遭某贵族诬告,而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1734年,他因发表《哲学通信》(Lettres philosophiques sur les Anglais) 抨击教会和专制政体而遭通缉。书信集出版后即被查禁,他逃至朋友庄园隐居15年。
伏尔泰一生执着地追求自由。他“主张人从一开始便生存于社会之中,并同时享有各种自然权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权利。这种自由权利主要表现在人身及财产自由,出版及言论自由,宗教及信仰自由以及商业及资本自由四个方面”(黎晓玲,《伏尔泰自由思想研究》摘要)。
《伏尔泰之友》这本关于伏尔泰的经典著作,直到 2003年仍继续在发行,可见其影响之大。此书问世后100多年来,关于言论自由的那段话,作为“伏尔泰名言”得到广泛传播,甚至连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辩护的律师,都引用这句话为依据。2009年,在英国卢顿镇,七名伊斯兰极端分子因用恶毒语言咒骂游行的士兵而遭起诉。辩护律师引用了“伏尔泰名言”,但当地法庭仍然给其中五个人判了两年有条件释放和罚款。这使英国一些左翼政论家颇为不满。在一篇题为《我们能否让伏尔泰归来》(Can we Have our Voltaire Back Please?)的文章里,作者认为,西方主流社会已经抛弃了伏尔泰关于言论自由和宽容的理念。2008年,《查理周刊》的编辑瓦尔(Philippe Val)出版了一本书,捍卫漫画讽刺宗教禁忌的权利,书名就叫《回来吧,伏尔泰,他们都变愚蠢了》(Reviens, Voltaire, Ils Sont Devenus Fous)。
与上述政治人士对言论不够自由的担忧相反,某资深媒体人则认为,西方人使用“伏尔泰名言”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在《从伏尔泰的一句“名言”谈起》一文中,作者澄清了名言只是误传,并论及此名言的危害:“正是在这句‘名言’的掩饰下,法国近年来一些离经叛道的话,一些惊世骇俗的话,特别是一些排外、仇外、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话,都得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在电视、电台、讲座、沙龙、报刊上风行无阻。……一些过去不能说的话,今天却在这句‘名言’的掩饰下纷纷出笼,冲击并影响着法国社会向极右方向急转。”作者认为,“名言”将言论自由绝对化,而实际上各国都有法律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甚至就是‘伏尔泰分子’也承认,言论自由不包括‘主张暴力和煽动对个人的仇恨’的自由。”
不论“名言”是否准确地表达了伏尔泰的思想,也不论有多少人曾滥用过,似乎现当代有很多人,早已将其作为自己对待言论自由和宽容的一种信念。恐怖分子血洗《查理周刊》的结果之一,是使这段关于言论自由的“名言”重新得到广泛传播。
在一篇题为《从“我是查理”到“我是伏尔泰”》(From “Je Suis Charlie” To “Nous Sommes Voltare”)的文章里,作者指出:很多人坚持自己冒犯他人的权利,但不能容忍他人冒犯自己所珍视的想法。“言论自由”主要就是指给我们所憎恨的想法得以表达的自由。只有冒犯他人的言论,才有必要用“言论自由”来捍卫。
在BBC新闻的采访中,一位历史学家回顾了1766年7月发生的一起亵渎罪事件。那位名叫Lefebvre de la Barre的法国贵族青年,罪行包括在十字架上撒尿,往圣像上唾吐沫,以及在教会队伍经过时没脱帽。对他处死的过程是先割舌再砍头,最后焚烧尸体。和尸体一起烧毁的,还有在他书房内发现的一本伏尔泰的哲学著作。正在瑞士避难的伏尔泰闻之大为惊骇,宣称“迷信点燃了整个世界”。这位历史学家说:两个半世纪后,有人因为批评了某个宗教的信条而被处死,这对西方社会大多数人来说,是令人震惊的亵渎。伏尔泰一生为之奋斗的言论自由和宽容,已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成为体现大多数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珍视的一种准则。(详见《为言论自由而战的根基》[The Roots of the Battle for Free Speech]一文)
一些颇具善心的评论者批评《查理周刊》伤害了穆斯林的感情,其讽刺与幽默对穆斯林而言,只是挑衅与羞辱。有评论者指出:“比起基督教与时俱进的世俗化进程,伊斯兰教一直匮乏一个与欧美文化所主导的现代文明融洽相处的蜜月期。……穆斯林对欧美这两大革命所推进的现代文明,不但有拒斥心理,还有抵抗行径,何谈调侃被极度神圣化的宗教信仰?”因此,这位评论者认为,“需要重新反思全世界媒体的伦理尺度。……发表讽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无异于将法国本土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推向彼此对立、怒目相向、敌意仇恨的两极。这样的言论自由,更近乎煽风点火”。(详见《沙尔利周刊漫画:欧美文明羞辱伊斯兰文明》一文)
然而,在西方社会,如果没人像那位被割舌砍头的青年一样,敢于冒死挑战宗教禁忌,又哪可能有“基督教与时俱进的世俗化进程”呢?那青年并非突发奇想,在他的家乡竖有他的雕像和纪念碑。他的故事还在2014年被拍成电影《三个骑士的生命》(Les 3 Vies du Chevalier)。
而如果没有像伏尔泰那样的思想家“煽风点火”,又怎么会出现那些敢于挑战宗教禁忌的青年呢?在《哲学通信》里,伏尔泰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
而在欧洲18世纪的封建专制时代,如果没人敢突破言论禁区,又怎么可能产生一大批伏尔泰那样推进现代文明的思想家呢?■
米琴为财新网专栏作者,比较文学博士,曾于美国的大学教世界文学,出版过《爱情十九谭》等中文著作,阅读更多专栏文章,请移步此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