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停止一秒到两秒(7秒打开重度狭窄的)(1)

主刀医生尚小珂副教授为患者手术。医院供图

“像是重新活过来了,以前晚上睡觉只能坐着。”73岁的仙桃余大爷在接受手术后说。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团队会同超声影像科、心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等逾20人的多学科团队,为余大爷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心肺复苏下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彻底解决了他的心脏问题。

12月9日,记者从协和医院获悉,该院自2017年开展华中地区首例介入瓣膜手术至今,余大爷的手术已是该院完成的第300例,手术数量位居华中地区首位,且手术成功率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手术室门前心跳骤停

因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病情十分危重,余大爷被家人紧急送往协和医院救治,经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要立刻进行抢救。

“这位患者的病,通俗来说是他的‘心门’只能打开一条缝。”主刀医生尚小珂副教授说,心脏的功能是抽取全身的静脉血送入肺,和肺泡里面的氧结合后,经过心脏跳动,向全身送出富含氧分的动脉血。从心脏出来进入全身血管的“要道”是主动脉,主动脉上面有一扇“门”——主动脉瓣,这扇门一关一张,把心脏的动脉血送出去。

如果这扇门不能完全打开,动脉血的出入口越来越小,那全身获得的动脉血越来越少。不能得到足够的氧分,全身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而且心肌因为要把血液拼命挤出去,花的力气很大,时间长了会导致心肌劳损、心脏衰竭,引发猝死。

果然,在进入手术室前,余大爷突然出现急性心衰,循环不稳定,随即呼吸心跳停止,血压降低为零。

7秒刺穿“心门”起死回生

董念国教授团队快速决断,在持续的胸外按压下,用一个球囊挤开狭窄的主动脉瓣,然后施行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

在人工胸外按压的辅助下,尚小珂副教授在股动脉开一个很小的切口,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放入直径6毫米的导管,建立通路。然后仅用时7秒便将一根更细的导丝“刺穿”封闭的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

通过导丝这个轨道,首先放入球囊,扩张狭窄的主动脉瓣,然后再放入带有一个缝着人工瓣膜的支架。支架撑开后,替代原有的病变瓣膜成为新的、大小合适的“心门”。

经全力抢救,余大爷的心跳与呼吸最终全部恢复。手术当晚,患者即恢复清醒;术后7天顺利出院。

尚小珂副教授术后回忆,7秒完成导丝经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是技术和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悉,这项步骤一般需要10分钟,最慢的用上一天都有可能。如果耗时太久,像余大爷这种情况几无生还可能。

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3.3%

冬季是老年人心血管病高发的季节,主动脉瓣狭窄更是其中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

年龄超过70岁,人体各个器官都在老化,主动脉瓣也会结构老化,慢慢开不动“门”了。主动脉瓣狭窄其实是人体退行性变化的一种表现。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为2.5%-3.2%。其中超过75岁的老年人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13.3%。

据心外科董念国教授介绍,传统外科手术主动脉瓣置换需要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完成手术。虽手术成熟完善,但一般适用年轻点的病人,肝肾肺等没有功能性疾病,凝血功能要好。

而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不需要开胸、不需要体外循环,尤其是经股动脉途径,创伤极小,不干扰心脏血流动力学,术后恢复快,术后患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者张剑

通讯员聂文闻 陈有为 阳慧

来源: 武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