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祥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语出《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节古时又称祭祖节、行清节、三月节、寒食节等,国人历来就有祭奠先祖、凭吊逝者、告慰亲人的习俗,故清明节又被后人称作“寻根的节日”“礼敬的节日”和“感恩的节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一些作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一些作品(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一些作品

作者:刘金祥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语出《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节古时又称祭祖节、行清节、三月节、寒食节等,国人历来就有祭奠先祖、凭吊逝者、告慰亲人的习俗,故清明节又被后人称作“寻根的节日”“礼敬的节日”和“感恩的节日”。

对于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清明是一个四季轮回的时令节点;对于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是一种认祖归宗的祭拜仪典;对于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清明是一次文人墨客的不期邂逅。国人讲究亲情孝道,重视敦亲睦族,倡导思亲报本,注重慎终追远,清明节之于国人的意义,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与感恩,保持对传统的推崇、尊重与敬畏,寻找和回归精神桑梓和心灵原乡,可以说,清明节是国人接续血脉根蒂的时机,也是国人追溯精神源头的时刻。逝者安息,生者寻根,华夏大地,有烟火处,就有情愫氤氲,就有血脉延传,清明节承载着思念和牵系,寄寓着托付和祈愿,蕴藉着家国情怀和忠孝大义,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肃穆节日,更是增强家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庄重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标识、特征和功能,都在漫长岁月中积存下殷实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其关联着国人的生死观和自然观,在我国传统节日的浩大谱系中,清明节因其浓郁的自然人文合一的色彩而地位卓异。清明节不仅是传承民族信仰、维系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国人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表征。留存着中华先民文化印记的清明节,以特有仪式连接起古人和今人的情感,以悠远习俗构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桥梁。清明是肃穆庄重的,缅怀和祭拜先人,人们在静默与沉思中,回想祖先的惠泽与恩德,增强持守先祖基业、传递民族香火的责任。人有行踪,家有谱牒,国有史传。对于个体而言,清明节是感恩心绪的一个出口;对于家庭来讲,清明节是孝悌观念的一种表达;对于国家来说,清明节则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展露。由此可见,清明节早已超越一人悲喜和一家哀欢,被赋予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彻意蕴:既牵系往昔,也期许明天;既眷恋故乡,也眺望远方;既驰念先祖,也缅怀先烈;既悼念逝者,也关爱新生,清明节让国人珍存历史珍视当下,无愧先人告慰,不负美好春光。

掬一抔黄土、奉一瓣心香、吟一首古诗,是清明节的经典礼仪,也是对先人的最好纪念。作为最富于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而且彰显了先贤圣哲的诗意人生。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诗词吟咏清明的传统,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清明的叙写始终不绝如缕,留下一首首或感伤或隽永的古诗词,诗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质素,古籍中关于清明的诗词累积层叠,唐代杜牧的《清明》、北宋苏轼的《江城子》、南宋杨万里的《寒食上冢》、明朝王磐的《清明日出游》等千古名篇,均已成为“清冷伤情”“惠风和畅”的代表作,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文化标签。一首首以清明为题材的经典诗词,或思乡寻根、或离愁别绪、或春和景明、或梨花带雨,一个诗意的诗化的清明,不仅使人们触摸到先祖的体温和中华文明的心魂,而且为清明节注入了更多温润、优雅和澄澈。诵读关涉清明的古典诗词,可以穿越历史时空走进古人精神世界,分享他们在特定时节里的真情实感,体会他们的离合悲欢,感受他们的心痛哀思,领受他们的冥想顿悟,这是一种对生命尊严和人性温度的珍重,也是一种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承纳和慰藉,更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心香绪文脉,感念清明节。让传统节日与当下人们日常生活频繁相遇,在春风化雨中涵养社会的主流价值,在润物无声中培植时代的文化气场。 吟诗作赋既是古人抒解悲情、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也是今人激活情感记忆和赓续文化流韵的不老时尚。当今时代,国人应更加注重以诗教传承和扬厉清明文化,秉持虔敬之心和恭奉之意,通过吟诗唱和、品读赏析,舒发心绪、一展胸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做一名曲水流觞的风雅之士,并肩赶赴一场惜春正命的清明诗会,共同感受雨落早春的万千气象,一道体味历久绵长的清愁与牵挂,一同在慎终追远中回望历史、佑护当下、擘画未来!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