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德国家庭主妇梅丽塔女士源于对咖啡的热爱,在家使用铜碗与吸墨纸做出了首款手冲咖啡滤杯,喝上了味道干净且风味良好的咖啡。此后,手冲咖啡很快遍及全球,成为主流的咖啡制作方式。
手冲咖啡的方法大致上分为两派:日式与欧美式。
- 日本“匠人精神”将很多咖啡器具都发扬光大,比如手冲咖啡、法压壶、虹吸壶以及法兰绒咖啡等。日式手冲对于每一步都非常严谨,讲求“慢工出细活”。
- 欧美由于喝咖啡历史悠久,咖啡馆遍地都是,生意也很火爆。欧美手冲更加追求效率,讲求“大力出奇迹”。
我国的手冲咖啡继承于台湾,而台湾取经于日本。习惯日式冲法的小伙伴们,使用欧美“细粉大水流”的方式制作手冲咖啡时,在初期往往会出现“萃取不足”的现象。避免“萃取不足”关键点:除了“细粉、大水流”,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搅拌!
:手冲器具准备与策略制定
- 器具:Kono滤杯、Kono分享壶
- 咖啡豆:浅度烘焙哥斯达黎加音乐家
- 处理方法:无氧发酵葡萄干蜜处理
- 风味:玫瑰花、葡萄、柠檬花、柑橘、蜂蜜
- 粉量:18g
- 注水量:36ml 300ml
- 研磨度:偏细(类似白砂糖)
- 注水分布:60%与40%,两段注水
冲煮过程
1.焖蒸:
- 水量:咖啡粉1-2倍的水量,36ml
- 时间:30秒(从咖啡粉接触热水时计算)
无论哪种烘焙程度,最多45秒。(烘焙度越深,所需焖蒸时间越短)
(1)倒入咖啡粉后,在中心挖一个直径1cm左右的小洞,更加利于焖蒸的均匀;
(2)焖蒸注完水后,画圈式进行摇晃2-4次;
然后将水分为60%与40%两段式注入:第一段180ml,第二段120ml。
2.第一段注水:180ml
20秒内,大水流注水到达180ml,在30-40s内注完并保持满杯状态。
原因:满杯的状态,可以较好地维持热量,这样就不会降温太快。
3.第二段注水:120ml
以较慢的速度,20s内注入120ml水,这样总共注入水量是300ml。
其中:
(1)末端30ml-50ml的注水沿着杯壁慢速注水。目的在于把粘在滤纸上的咖啡粉冲到滤杯中。
(2)在滤杯中的水下降至一半时时,先用勺子“十字”搅拌4下,然后轻微摇晃滤杯2-4圈。让咖啡粉粉层保持平整,这样就可以得到最均匀的萃取结果。
制作一杯手冲咖啡关键在于:避免萃取不均匀。
文中所使用的咖啡豆为浅度烘焙,细胞壁厚,不容易萃取。如果不搅拌,冲煮过程就会很缓慢,降低萃取率;搅拌过度时,又会产生通道,水流太快,萃取也会不足。这就需要知识与经验的支撑才可以找到平衡点。
无论是日式手冲法还是欧美手冲法,都有各自的魅力。形成两大流派的主要原因在于咖啡文化环境的差异。欧美饮用咖啡的时间长达几个世纪,而咖啡进入我国不过30余载。我国的咖啡馆数量较多,但咖啡对于消费者来讲,仍旧不属于“生活必备品”。
我在上海、北京等一些一线城市看到很多咖啡馆,都采用欧美手冲法,因为这些咖啡馆本身客流量较大,这样能有效提升效率。但更多的咖啡馆每日客流量都较低,每天能卖掉5杯以上手冲咖啡的咖啡馆屈指可数。采用日式手冲法,主要在于观赏性高,更有“仪式感”,一边做一边与顾客讲解,也能带动咖啡文化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