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熠熠中华,炎黄为祖,尧舜相继,到大禹时候,家天下的雏形便已形成。接下来,5分钟带你理清夏王朝。

夏朝初始,禹启奠基

奠基时期:禹→启

关于夏朝家天下的起源有争论,有人说是大禹开始的,还有人说从他的儿子启开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夏王朝的奠基者。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增大自己的权力,让家天下成为可能。

由于大禹治水的佳话,和讨伐三苗的功绩,禹作为舜的继承人登上了首领的位置。而禹在登上首领位置之后,做了一件件影响深远的事:

涂山之会

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涂山之会让禹得到了各部落领主的认同,这次重大的盛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夏王朝的开始。

夏王朝到底有没有存在(5分钟带你理清夏王朝历史)(1)

继续讨伐三苗

禹为了确定他的王权,在涂山之会后,继续讨伐三苗,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禹在这场战争中渐渐确立了他的地位。

定都阳城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这便是夏朝都城的开始。

禹死后,传说原来要传给伯益,禹的儿子启把伯益杀死自己做了首领。但这种说法不太可信,是野史《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具体如何,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

到了启的时候,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 。他擅长歌舞,据说曾经在“天穆之野”表演过舞蹈,为了确定他的王权,启和其父一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钧台之享

"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夏启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在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此外,为巩固王权,他还征讨不顺从他的部落,最著名的便是

征讨有扈氏

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由于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优势很大,最终击败了有扈氏,巩固了政权。

自启后,夏王朝政权就正式确立了。

中期动荡,少康救国

中期帝王:太康→仲康(后羿夺权)→相(寒浊夺权)→少康→杼→槐

在夏朝中期发生了两次夺权的斗争,但后来再少康的努力下,夏王朝恢复了稳定。

太康失国

启死后,太康继位,太康生性好玩,不理正事,这也给了其他部落发展超越的机会。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 。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自此,夏王朝政权被后羿所掌控。

后羿没有称王,而把太康的弟弟仲康推上王位,但实际掌权者是自己。这和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一定的相似性。他的行为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首先公开反对。然而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 ,在战中取胜。夏朝危在旦夕。

后羿上位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开始,夏王朝便由后羿独掌大权,主理全国的政治、经济大事。此时的夏王朝,已经不是真正的启系夏王朝了。

寒浊夺权

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浊的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建立战功,稳定政局,他的威望渐渐高于后羿。因此后来,寒浊做出了一件残忍的事情:“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不但掌握了政权,还霸占了他的妻子,生下豷、浇二子。”

寒浊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把他的两个儿子封在了戈地和过地,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中兴

少康长大后,做了有仍氏部落的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

夏王朝到底有没有存在(5分钟带你理清夏王朝历史)(2)

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最终歼灭了这场时间间隔三代的大叛乱。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夏朝的稳定时期

予(杼→槐(芬)→芒(荒)→泄(世)→不降→扃(局、禺)→胤甲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杼在位时期,是夏朝的全盛时期。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

稳定时期的基本情况

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夏朝政权基本稳定,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变动。

夏朝末年

孔甲→皋(吴、皋苟)→发(发惠)→履癸(桀)

孔甲改祭

孔甲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时间,民族矛盾不断恶化,已经激烈到一触即发的程度。

夏桀暴政

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贪婪好色,崇尚征伐。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还不断劳民伤财,四处征讨,人民苦不堪言。而此时,便是夏王朝终结的时期。

鸣条之战

在夏桀的暴政下,位于西边的商部落发展起来,在相伊尹的帮助下,不断扩张土地,最终集结其他部落,讨伐夏朝。

夏王朝到底有没有存在(5分钟带你理清夏王朝历史)(3)

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商汤在其他部落的帮助下,打败了夏朝的军队,建立了商朝,史称“商汤灭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