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前一阵,一场关于南宁老街的摄影展,让不少人动容。老街,经历了时光的沉淀,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承载着人们的记忆,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它们有的几十年如一日不变,有的正在改扩建,有的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即日起,本报推出“老街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有历史、有故事、有人情味的老街,那些生活在那里的老街坊、新市民,用文字和照片讲述老街的故事,世事的变迁。

昔日,解放路曾是热闹非凡的百年商埠,700多米长的街道上开有上百家大小店铺,行人川流不息,在骑楼长廊下走走逛逛,在这挑选各种商品。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南宁“三街两巷”改造,这里的店铺和居民开始不断迁出,解放路慢慢由商业中心变成了中转站,步履匆匆的行人只是从这路过,或者喝杯凉茶,或者买个糕点,又继续前往下一站

那些老店铺,你可记得

南宁最早的一家西餐厅据说在这

解放路上曾有一家西餐厅——澳莉西餐厅,南宁的“70后”和“80后”应该不会陌生。它位于解放路东段一栋仿欧式建筑的四层小楼里,在老街里显得与众不同,据说它是南宁市最早的一家西餐厅。

当时西餐刚在南宁兴起,澳莉西餐厅为解放路聚集了大量人气。“80后”南宁妹苏女士说,以前能到澳莉西餐厅吃饭,是很值得显摆的一件事,要是当时有微信,肯定是要发朋友圈的。为此,她当时曾专程带着外地男友到解放路体验西餐的氛围。

南宁人许女士记得,她是20世纪90年代末读的大学,她当时是在这家餐厅第一次吃牛排。这家餐厅吃饭要花很长时间等位置,餐厅的食物谈不上很美味,但是价格非常便宜,而且分量足,最重要的是“学生也消费得起、吃得饱”。

如今,当许女士路过这里,看到西餐厅原址临街斑驳的墙壁上,红底黄字的搬迁公告异常醒目,一排旧楼写着鲜红的“拆”字。许女士颇有感慨,她说她心情有些复杂,但还是会想起牛排和青春的味道。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1)

据说澳莉西餐厅是南宁第一家西餐厅,如今已搬走。 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源于清朝的腊味作坊

如今的解放路,众多老店铺纷纷搬迁,一边街道多为待拆迁的废弃旧房。然而,仍有一家不起眼的烧卤腊味店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怀。这家店的前身是由陈信和在石巷口创立的南宁第一家腊味作坊——和行腊味店,创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

和老店同样在坚守的,还有店里的老师傅,以及老顾客。刘荣宁18岁时来到解放路做学徒工,那时候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南宁市的烧卤店不过三四家,这家腊味店总是顾客盈门。“一张肉票有10个小格子,一格票可以买到二两猪肉,买一根腊肠要三格票。”刘荣宁师傅说,逢年过节期间,买腊味的顾客早早排起长队,人多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以前卖的烧腊品种曾多达上百种,现在少了很多,大概只有30多种了。”他介绍说,因为手工耗时大,一些经典的腊味如今已难觅踪影,比如一种叫“鸭扎”的腊味——用腊鸭肠将腌制晾干后的鸭爪、水晶肥肉和猪肝扎捆在一起而成,风味独特,令人流连忘返,至今仍不时有60岁以上的老食客前来寻找。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2)

这家烧卤店已有百年历史。 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南宁第一家粤曲曲艺早茶店

6月23日,临近中午时分,家住友爱路的余先生和爱人专程到如意酒楼买了30个沙琪玛。余先生说:“我想吃如意酒楼的沙琪玛就来买了,南宁人都懂这个味道。”其间,陆续有市民开车来如意酒楼买东西。

静静伫立在解放路东段的如意酒楼,金线地砖墙砖、中式水墨装饰画、大写的“祝君如意”字样,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粤式怀旧风。昔日宾朋满座的如意酒楼如今已转型为糕点制作车间。老南宁们还是喜欢来这里寻找记忆里那熟悉的老味道。

“上世纪八十九年代,邕城知名的国营饭店,除了民生路的万国酒家,便是如意酒楼,南宁人摆婚宴多是去这两个地方。”苏女士说,她小时候曾到如意酒楼吃婚宴,多年来对当时的一道菜“仿鸡绒宴”念念不忘。“我曾经央求妈妈照着做,却做不出那个味道”。

在如意酒楼任职30多年的经理梁旭宁介绍,其实真正的鸡绒宴是用鱼翅烹制,但由于鱼翅价格高,当年酒楼师傅就用猪皮和鸡蛋花仿制出鸡绒宴,广受欢迎。当年南宁时兴的婚宴菜,还有冬菇莲蓉醉鸭、网油腰卷、菊花鱼等等。

说起如意酒楼的故事,梁旭宁记忆犹新。他说,这里还曾是南宁第一家粤曲曲艺早茶。1990年,效仿广东人喝早茶的风潮兴起后,如意酒楼开设了早茶,邕城的粤曲爱好者们喜欢聚在这里点几碟点心,沏一壶茶,听着台上的粤曲,享受休闲时光。

装潢和劳保用品一条街

各式各样的装潢、劳保用品商店是解放路上的一大特色,最热闹的时候,这条街上有20多家劳保用品店和近20家装潢铺面。沿街而开的装潢、劳保用品、化工品、药材、饮食等店铺造就了解放路的繁华日夜,五颜六色的招牌装点着外墙灰淡的骑楼,在向人们展示它古老历史的同时,又展现了浓浓的现代都市气息。

杨政嵩是做劳保用品生意的,他是这条街上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20世纪80年代,杨政嵩辞职下海后,买了4台手套机开始创业之路,也带动了劳保用品商店在解放路上的兴旺。他说,过去南宁的工厂都是到解放路采购劳保用品,随着后来工厂纷纷改制破产,加上近年来网购的兴起,如今解放路上劳保用品店已难现昨日辉煌,只剩下零零散散几家,目前只有一些老顾客还会光顾。 (下转A9版)

那些老故事,你可听说

他把篮子从楼上吊下去买小吃

早上卖馄饨面,下午卖水豆腐,入夜,摊贩又挑起骆驼担满街走,边走边敲打着竹片,“裹蒸粽、腊味饭”的叫卖声从解放路的街头飘至街尾,一直卖到天亮,让睡眠浅的人辗转难眠……在年过八旬的老南宁梁美圆记忆里,解放路有飘香的美味,也有失眠的苦恼。

在解放路的不同季节,人们也可以买到不同的小吃。夏夜有芝麻糊、绿豆沙,冬夜有裹蒸粽、腊味糯米饭、八宝甜饭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带有岭南风味的裹蒸粽和腊味饭,粽子用莲叶包裹,放有虾米、香菇、腊肠等馅料,腊味饭配有腊味和板栗,光想着这些美味就叫人垂涎欲滴了。

周崇惠是个老南宁,今年79岁了。周崇惠回忆,小时候家规甚严,夜晚不允许出户,每当听到摊贩的吆喝,他就把篮子从楼上吊下去,里面放着钱,摊贩把小吃放到篮子里,再吊上来。

谈起老街往事,解放路一带的老南宁都说,当年解放路上的小吃曾响彻南宁,犹如今天的水街和中山路美食。解放高峰路口曾有一家凉茶店,让不少人喝了几十年,每次路过这里,都会在凉茶店前停留。

新会书院曾是解放路小学的大门

现在,中午放学时分,解放路小学门口人头攒动,家长们站在学校门口翘首以盼。紧挨着该小学的新会书院大门紧闭,高墙肃立,与热闹熙攘的人群形成反差。新会书院——这座南宁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清代会馆,也是南宁历史地标之一。虽然它只有周末作为邕剧展示中心对外开放,但并不妨碍学生们放学后流连在书院门口嬉戏打闹,不时有一些老街坊倚坐在书院门前的石墩上休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电影《孙中山》剧组曾到新会书院采景拍摄。新会书院也曾作为南宁市博物馆文物陈列馆,收藏有从恐龙化石到明清瓷器的各个时代文物。

谢桂友是1960年进入解放路小学读书的,如今是解放路小学聘请的南宁白话民谣传承人。他说:“我们读书时,新会书院就是解放路小学的大门,当时书院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后殿是老师办公室,中殿左右两边各有个小教室,还摆有一些兵乓球台。”当时国家物资匮乏,学校上课的桌椅不够,书院里的一些刻着字的牌匾被卸下了当成课桌。谢桂友说,现在回想起来,文物被这样使用实在有些可惜。

虽然已经搬走多年,谢桂友还是会经常回来走走看看。他说,新会书院如今的模样和以前没有太大差别,古老厚重的青石门,楣匾额高悬,书院门楼脊顶上,栩栩如生的琉璃花鸟和人物雕塑还在,只是朱红色的柱子和大门已被刷成了黑色。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3)

一名老人在新会书院门前小憩。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4)

新会书院内部。 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5)

每天傍晚,孩子们喜欢到新会书院前玩耍。 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到解放路买布做衣曾是时尚

过去,人们会从石巷口进入应有尽有的水街菜市,再到解放路上购买百货。每逢节假日,这一带都会熙熙攘攘。

说到解放路,“50后”张女士的脑海里会呈现出当年买布的情景:宽宽的柜台上摆满布匹,递上布票后,售货员量好尺寸,“嗞啦——”店员操起剪刀将布面扯好,用纸一包,麻绳一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宁只有两家国营棉布店,其中一家就在解放路,店里只要进了新花色,会在门口贴出告示,不少人会早早就去排队买布。最初凭布票,后来凭扣货本,买一次布大概够做一件衣服。一件新衣服,在当时算是一件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私营商店多了起来,我们就不去解放路买布了,改去请人裁衣服,赶时髦。”张女士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路靠近水塔脚那一圈兴起了很多裁缝店,到店里订做衣服的顾客很多,大家就让裁缝裁剪好自己想要的样式,再回家用缝纫机自己缝衣服。后来,随着花样翻新的广东成衣涌向南宁,解放路的裁缝店便销声匿迹了。

慢慢地,解放路附近的新华街、高峰路、民生路步行街人气渐旺,解放路的角色逐渐从中心变成了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多成了过客。

那些老历史,你可知道

解放路曾三易其名

《南宁市百科全书》记载,解放路的前身是5条街,东段叫下沙(纱)街和上沙(纱)街,因摆卖布纱得名;中段因有一座似城楼的巩阁横跨界面,叫巩阁街;西段为鸡行头街和镇北街。

1932年,因新桂系首脑李宗仁(字德邻)捐资修建,沙街、巩阁街、鸡行头街、镇北街被合并称为德邻路。四条街合并时举行了隆重的开街庆典,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女士出席剪彩。

1950年,因纪念南宁解放,德邻路改为解放路,后又改称“七三路”,最终改回解放路。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6)

南宁最早的水泥路之一

解放路是民国期间南宁最繁华的三条街道(民生路、兴宁路和解放路)之一,因为毗邻邕江和码头,水路交通方便,催生了解放路商业的繁荣。见证老南宁商业沧海桑田的新会书院、两湖会馆、南宁商会旧址、安徽会馆等都集中在解放路。

清朝年间,解放路还是一条只有4米宽的碎石路,几经拓宽修建,到20世纪50年代,原来的大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是南宁市最早的水泥路之一。后来,解放路上还开辟了南宁市第一条公交线路。

南宁不少老字号在此诞生

民国时期的解放路商贾云集,当时街上开有银行、洋纱商行、副食品商行等各种商铺,货如轮转,客似云来。解放路历史上还诞生了南宁众多的老字号,比如从清代始创的万宝堂药店、和春刀剪店、和行腊味店、大盛祥酱园、万利酱园、广丰庄、元记银号、道奇汽车行等,这些店铺或经营自己的产品,或代理外商的洋货,在南宁均名声显赫。

当时,南宁较好的房屋大部分分布在解放路等南宁主要街道,多为政商名流的庭院、别墅或者商铺,其他街道多为劳动人民居住的低矮破旧木板房或棚屋。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7)

解放前的德邻路。 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南宁百年商埠规划(曾商贾云集今繁华不再)(8)

从空中俯瞰,解放路部分建筑已被拆除。 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郭燕群

点赞(2)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