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篇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语译:

以无为心去作为,以无事心去做事,以无味心去品味(居道〇、用德一,统御万有,不受阴阳五行五味制约),不论事物的大小或多少,皆要以德报怨(超越阴阳相对存在)。

当谋求解决难事的时候要从易处下手,当做大事的时候,要从细小事做起。因为天下之难事,必先生于易事;天下之大事,必先从小事开始。因此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就他的大事。轻易允诺的必定信心不足,把事情看得过分容易必将遭受更多困难。由于圣人将易事当作难事(难易合一、无难易之分别),所以他终生没有难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妙解(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1)

悟解:

老子在上一章中讲了周天子有为治世。尽管拥有天下奇物至宝及智囊谋士和军队保护,皆不如坐进自然之道以无为治理天下。此章中老子则讲了圣人施行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及大小多少难易的统一关系。这是老子在向世人进一步阐述无为治世的方针总则、细则。

这其中根本前提是圣人的“无心”做事(不存在后天思维分别心),包括解决处理国家的大小多少及难易的一切问题!这一切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人为强制,而是自然作为、无为自化!由自然之道去自然化解。实质上就是圣人合道中的自然平衡和谐的功德效应!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妙解(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2)

无为治世的根本就是进入无心无意无分别的整体统一道境中由自然之道自然作为,无需人的后天识心作为!有为与无为治世的最本质区别之处就在于是动用人的后天意识(识神意识)去作为(有为)或是进入先天“虚无”由“神明”(元神无意识)去自行作为(无为)!人的先天虚无神明合于自然无为之道,而人的后天识心妄为则违背自然无为之道。

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无事、无欲、自然无为(无味即无心无欲)。无为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也不是世人所讲的消极处世。而是以先天虚无之心(无心无意识)去自然做事。或者说是舍弃自我分别之心。依虚无之心去做事。也就是无心做事、自然做事。无为做事,超越世俗相对存在,不造业力,不落因果。自然做事,自然合于自然之道。合道则昌,自然百业兴旺!

味无味,用无味之心去品尝世上一切味,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滋味与境界?对味道的追求偏爱是人之欲望的表现。人的多欲即表现为对世界万物的多种品尝与感受。显然这是由于人的分别心所致!人有多少个心就产生多少个欲望与追求,而世界万物是无穷无尽的,人只有达到无穷无尽的心才能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追求。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妙解(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3)

一切味来自于一味、无味,即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一切味归于一味,一味归无味,即归一归空。

困难生于容易,大事始于小事,如果能从容易和小事开始做起,解决困难和处理大事就容易简单得多。

老子仅靠自身“道器”的无为修炼就能了知天地万物生命的生灭演化真相而成为千古大智圣哲!这个不容置疑的历史真实,还不令当今世人深思和警醒吗?

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以实验分析为主的所谓现代科学探索之路,另一条则是东方神秘文化所遗留下来的以修身为主的至简至易的顿悟直觉。可喜的是西方75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这条唯一的能拯救当代地球人类生存危机的光明之路!

本文作者:惟一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