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陶然亭的慈悲庵近日重新开放,同步开设的《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中,两座墓碑尤其引人注目,这是高君宇烈士和才女石评梅的墓碑原件封藏多年后的首次亮相,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北京 红色印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 红色印记(北京红色印迹⑤)

北京 红色印记

位于北京陶然亭的慈悲庵近日重新开放,同步开设的《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中,两座墓碑尤其引人注目,这是高君宇烈士和才女石评梅的墓碑原件封藏多年后的首次亮相。

墓碑造型非常特别,呈方锥形,像是两柄竖立在地的宝剑。为何这样建?墓碑下雕刻的高君宇自提诗说明答案: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要生如闪电般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

高君宇,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参与发起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术研究会。五四运动时,他是组织和参加的骨干学生之一,和十几个学生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1920年11月,他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共二大、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他还受党组织委派到山西筹建共产党组织,是山西第一个共产党人。“生如闪电,死如彗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高君宇才华出众,富有激情,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2年到1924年间,他担任党中央刊物《向导》周报的编辑,发表了近30篇文章。还参加了中共北方区党委的《政治生活》、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人周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先驱》等刊物的编辑工作,撰写文章共有40多篇。

弟弟高全德曾到北京看望他。高全德回忆:一进门,只见他伏案疾书,我不由得喊了一声“哥”,他抬起头来细细瞅了我一眼,然后微微一笑,点头示意让我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又低头继续写稿。看样子他在完成一项紧急工作。我不便打扰他,只好坐在一旁默默等候。他经常熬得两眼通红,但他却满不在乎。这这段时间里,我经常见有不少同志来和君宇商讨工作。我在一旁仔细琢磨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紧张而严肃,然而一商讨完便立即告辞离去。

高君宇在北京期间,与他的山西同乡、被称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一见如故,但由于高君宇有旧式婚姻、石评梅曾受感情创伤,两人并没有立刻走到一起。

1924年,高君宇受党的委托,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他参与筹备并出席了在广州举办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二三月,高君宇抱病筹备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发起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因突发急性盲肠炎,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年仅29岁。

高君宇病逝3年后,26岁的石评梅也因病去世。临终前,她的手上仍戴着高君宇相赠的象牙戒指。

“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是石评梅生前的心愿。她的文学朋友们便将她葬在高君宇墓的旁边,墓碑上刻着“春风青冢”四字。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作者

视频来自作者

来源:作者:肖彤 余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