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大赛#【摘要】选取1则临床验案,分析水胜于热,水蓄于上,水入则吐,小便不利之水逆证的治疗过程治疗中围绕水逆证的病机,采用利水渗湿为基本治法,方用五苓散加味结合患者症状及辅助检查的变化,尤其是症状表现以五苓散加味辨证施治,灵活遣药应对患者病情,分析临床思维变化的过程,利水渗湿贯穿治疗始终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五苓散可治十一种病 五苓散加味治疗水逆证验案一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五苓散可治十一种病 五苓散加味治疗水逆证验案一则

五苓散可治十一种病 五苓散加味治疗水逆证验案一则

#健康科普大赛#

【摘要】选取1则临床验案,分析水胜于热,水蓄于上,水入则吐,小便不利之水逆证的治疗过程。治疗中围绕水逆证的病机,采用利水渗湿为基本治法,方用五苓散加味。结合患者症状及辅助检查的变化,尤其是症状表现。以五苓散加味辨证施治,灵活遣药。应对患者病情,分析临床思维变化的过程,利水渗湿贯穿治疗始终。

【关键词】五苓散;水逆证

1.病例摘要

患者,42岁,男,因“背部外伤30小时。”于2021-08-19入院。2021-8-19 本院CT提示:1.前额部头皮肿胀;两侧颞部、颧部、咽旁及咽后间隙多发积气;右侧蝶窦积血;2.两侧气胸(肺组织受压约20%);两肺挫伤,两侧胸腔积液并两肺下叶膨胀不全;3.两侧颈部、胸壁、背部软组织多发积气,纵隔气肿;4.右锁骨、两侧肩胛骨、两侧多发肋骨骨折;5.Th3-6棘突、Th6-Th7、Th10-Th11椎体及部分附件多发骨折。2021-08-26送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H6-TH12胸椎骨折内固定术。病情稳定后于2021-9-18转入我科。患者烦躁,饮入即吐,留置胃管。咳嗽、咳痰,背部术口、左侧肩膀疼痛。背部术口已拆线,辅料干燥无渗出。小便不利,留置尿管。大便稀薄。脉滑数,舌质红,舌苔黄厚腻。中医诊断:水逆证。中医辨证:水热互结兼痰热蕴肺证。治则:淡渗利水,清肺化痰。方药:五苓散合清金化痰汤加减。具体组方:泽泻20g 白术25g猪苓25g 茯苓25g 桔梗25g 黄芩25g 栀子25g 知母12g 桑白皮30g 炒酸枣仁30g 苦杏仁12g 浙贝母25g 瓜蒌子12g 姜半夏12g 甘草8g 川芎8g 莲子20g 山药20g 大枣15g 薏苡仁30g 砂仁8g 炒白扁豆15g 牛膝15g。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颗粒剂,冲服,每次150ml,空腹温服。嘱患者饮小米粥,以养胃气。以饮食以淡、易消化吸收食物为主。服用两副后患者饮食正常,无烦躁、咳嗽、咳痰等症状。大小便正常。继续再服用7副,巩固治疗。

2.分析与讨论

2.1.五苓散方的作用

五苓散[1]这个方子主要是针对太阳邪热不解,时间日久导致热入膀胱之府的一个用药处方。邪热到了膀胱府,这时候膀胱气化的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膀胱气化的功能。一个是膀胱气化不利,一个是膀胱气化过于亢盛。如果膀胱气化不利,体内的津液得不到代谢,那么津液就会郁积在体内。膀胱气化功能过强,导致津液内亏。[2]这种功能的失调,最终的结局就是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这种功能的失调根本的原因是外邪侵袭太阳膀胱经,一时间外邪不能驱逐出体外,表邪入里所致。这样人体就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津液中阻,从而出现饮水即吐。[3]另外一种就是消渴,水入则消,无论喝多少水,最终的结局就是都被膀胱邪热给消耗掉了。[4]足太阳膀胱府为津液之府,以代谢并存储人体的体液代谢为主,通过气化的功能实现体液和尿液的转化,体液就会以尿液的形式排除体外。邪热进入了膀胱府,体内津液代谢异常,就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研究发现,体内的这种代谢异常的产物通常来讲称为“饮邪”。饮邪过亢,盛于热邪,那么就会导致水壅不化,水蓄于上,水入则吐,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行。若热盛于饮,则水为热灼,水耗于上,水入则消,膀胱津液告竭,小便无出。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便不利。这种情况下,使用五苓散效果都非常不错。可见,膀胱府之气化功能之所以能够正常的发挥,与体内的阳气有一定的关系,再深层次就是三焦气化功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小便通利,尿量偏多,就不能用五苓散这种淡渗利水的方法。使用以后会导致津液内耗,临床表现就是脱水。由此可见,五苓散并不是治疗湿热互结于膀胱府而创立的。对于膀胱湿热内阻之证没有效果,这个方子不能清热利湿。而是通过淡渗之法将体内的水邪祛除于外,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通过淡渗利水之法,而达到通利小便之功。[5]

2.2.五苓散的组成及功用

五苓散有五味药物组成。[6]君药泽泻,性咸且寒,咸可入肾走膀胱,引诸药及水邪入膀胱府中。寒可祛府中之热邪。臣药茯苓与猪苓,淡渗利水,通调水道,借助泽泻,下输膀胱,加强泽泻邪热祛水之用。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邪不蓄。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助土,以制水。使药肉桂,辛温,宜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白术借肉桂之上升,通阳之效更加快速,气腾津化,渴自止。如果病人发热不解,可以肉桂换成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以养胃气。

3.应用体会

《伤寒论》提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邪气侵犯人体之表,足太阳膀胱经首当其冲。经过一个治疗过程,邪气未解,而出现烦躁不安,这是表邪为解,入里化热之象。热邪伤津,因此病人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这是表证转里证的表现。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热邪盛于水邪,令胃中干燥,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但此时,病人渴欲饮水,水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水逆。[8]那么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发热,烦躁,饮入即吐,小便不利呢?分析发现,表邪入里而化热,邪热与饮邪相互结合在一起,那么三焦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不能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致饮热相格于上,水无去路于下,故水入则吐,小便必不利。热扰心神,烦躁不宁。通过以上分析,该证选用五苓散。辛甘淡渗,外解内利,同时配合清金化痰汤,清肺化痰。病人服用后,自愈。

参考文献

[1] 谈钰濛;胡骏;倪青.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五苓散辨治代谢综合征.北京中医药[J].2021,40(05):1674-1307.

[2] 孙沐炎.五苓散临证思考.新中医[J]. 2021,53(11):12-14.

[3] 黄慈辉;尚奇林;云鑫.五苓散治疗水逆证验案1例.中国民间疗法[J]. 2018,26(07):45.

[4] 陈云坤;李芹;王成虎.五苓散证的里热病机探讨.中国中医急症[J]. 2021,30(04):675-677.

[5] 堵吉;谈勇.“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考证.吉林中医药[J]. 2012,32(01):8-9.

[6] 王玉兰;龚李萍;郭超峰.五苓散实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J]. 2021,23(02):118-120.

[7] 吴倩;杜立娟;谈钰濛.内分泌代谢病从气化论治及五苓散新用.世界中医药[J]. 2021,16(05):717-720.

[8] 崔姗姗;陈明.陈明对《伤寒论》五苓散证的解读及运用.中医学报. 2018,33(12):2333-2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