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大肠粿特色小吃(建瓯乡村粿事)(1)

    

来源:建瓯市人民政府网

  闽人的粿品种繁多,其制作要求精细、调味多样、烹调考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讲究的是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搓成的粿形状多以圆为主,取其团圆和谐之意,最后形成一种独有的风味,形成食文化的一个缩影。粿的真正精髓在于早已根植于千千万万普通人家庭中,融入节庆文化里。

  粿在闽人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功用。首先,粿被作为祭神拜祖的必备贡品,在祭品里仅次于“三牲”。巧手的农妇,把柔韧绵软的粿捏搓成各类动物模样,祭祀祖先或神灵,用以寄托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祈求平安。在乡村,粿品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的是用以平时改善生活和节庆之用,蕴涵着浓厚的民间色彩。

  如果说年糕以沉稳老练著称,那么各类粿品就是以热闹张扬而闻名。糕身份高贵,有着逼人的富贵之气;粿出身平凡,其身上含着的是人间烟火之气。

  粿,米食也。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粿这样的美食在乡民们心里尤其显得珍贵。故而生下来的孩子,有许多就直接叫上与粿有关的名字了,什么黑米粿,白米粿,糙米粿,早粿,黑粿,白粿,粳米粿,粿包,粿巴,滋粿,粿包菜等等不一而足。

  说起粿事,在闽北,一年当中最早粉墨登场的粿是清明粿。清明粿里包含着鼠曲粿,艾粿,金樱子花粿。

  据说,先人逢春荒时,常采鼠曲草,艾草,金樱子花拌其他杂粮吃或单独吃,借以求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美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为我们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在这悲情画面前,用什么来纪念逝去的亲人呢?闽北人用粿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清明节扫墓祭祖活动中少不了粿。用粿当祭品除了表示对祖先德泽的感念,还表示对亲人的无限哀思。

  

  每逢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村妇和小孩,会在这个大好时节,挎着竹篮,背着竹篓,到田野上寻找一种灰白色的小草,乡民叫它鼠曲草。把这些草和着大米做成粿。这便是鼠曲粿。

  艾粿,山村的小路边,春天一到,地头上会齐刷刷地冒出一大片、一大片的野艾草。铺天盖地的野艾草,满世界蓬勃着生机、散发着清香。采摘下来,用糯米做成球形有馅的美食。这种粿叫清明粿,也有人叫它艾窝窝。因为艾草能产生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民间认为艾草能驱除妖魔鬼怪等邪恶东西。所以吃艾粿不但有强身健体,不生病,而且还有避邪之效。

  金樱子花粿,春夏之交,闽北山区湿气重,采下那一蓬蓬洁白如玉的金樱子花来做粿,有利尿、解毒、祛风驱湿之效。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这天太阳到达黄经45度,古人以此作为夏季开始的标志。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在民间也一样重视立夏这个日子。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一到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上大锅米粿。村子里一片粿香。

  俗谚说:“吃了立夏粿,就要捋大腿。”意思从立夏这天开始,农民就要开始下田做重活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农忙来了。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我们这儿把立夏吃粿、吃蛋统统称之为“钢夏”。意思就像打铁匠给他的刀具加上钢一样给自己身体进补,让自己增加些力气,好干农活。从这句俗谚来看,立夏粿还有农人自己犒劳自己的意思。

  中元节,家家要制米粿和龟子粿。做好的早米粿要搓捏成猪、兔子的样子用以祭祀祖先。龟子粿,顾名思义,就是样子像龟。古代,我们的老祖宗以龟祭典。后来活龟不好找,就逐渐以龟形的米食代用至今。

  家里头胎小孩满月这天,要做上大锅满月粿,分给左邻右舍。满月粿不包馅,只是搓得如鹌鹑蛋大小,用小碗装一碗送人。这些送人的粿,一来是主人家表示对新生命的庆贺;二来就是要大家一起来祝小生命健康成长之意。

  所有红白喜事和一年一度的庆丰收要做的粿是麻滋粿。白粿、黄粿,是一种专门为过春节而准备的美食,每家每户都要做。因为一年只做一次,一般要百斤以上。打白粿和打麻滋粿一样,最少要三个人以上才做得成,是种集体活动,是乡村吃食方面的一项浩大工程。

  粿并不是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的,首先,过年不吃粿(指的是用早米磨浆做成的粿),到了腊月二十四,家里就不能做所有的粿了。另外,家中有人坐月子时一月之内不能做粿,但满月这天要有满月粿;有人生重病时也不能做粿,若是家中有老人过世,出殡后,至少要等六十日才能做粿。据老人们说,做粿是热闹,且要动刀,被认为不祥。那菜刀在铁锅上铲锅巴会发出刷刷刷的刺耳声音。这声音对神灵,对逝者都是一种极大的不敬,对小孩,对病人不好。

  办喜事时打麻粿,用的是白砂糖拌芝麻或拌豆末(即黄豆用火炒熟,磨成细末);忧事(即丧事)时只用红糖,不放芝麻之类的东西去增加香味。

  闽北一带,每年的秋收后,村民要吃“洗格粿”。‘格’是闽北人用以打谷子的农具,四四方方,用时三面围一张竹席,格里放一架小竹梯。谷子收完后,这个“格”就要洗净,收藏起来,等到明年秋收时再用。出于对粮食的崇拜和对劳苦功高的格的爱护,这里的人就把欢庆丰收的粿,叫做“洗格糍粿”。村子里吃洗格糍粿时,是集体进行的,米也是大家凑起来的。吃时只有粿,没有菜,也不要桌子,大家站着嘻嘻哈哈地吃,吃饱就行。

  黄米粿,传说这种食物的得名跟黄巢有关,是黄巢出征时跟山中一名樵夫所学,因黄巢大军深得民心,故民众都积极响应而制米粿以助义军。此后,米粿因被义军征用而闻名,民众亦因为纪念黄巢义军而把此米粿更名为黄粿。黄粿是闽北民间极富特色的粿,传说,吃上黄米粿表示本年的丰收,预示着来年的希望。(来源:建瓯时空 作者:陈理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