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苏轼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2)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3)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4)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5)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6)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7)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8)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9)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0)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1)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2)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3)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4)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5)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6)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7)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8)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19)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20)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21)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22)

苏轼夜游南京全文(古文观止卷十一)(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