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姥在过世之前,本身就有严重的冠心病。日常控制得还不错,但是随着日渐衰老,一个不小心竟然从床上掉到了地上,从此便再也站不起来。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舌下冒着黑血,神智已经不清楚,声音极其微弱。第二天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享年95岁。

我的姨夫在过世之前的半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切掉了4根脚趾,无奈被切掉的已经完全溃烂,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最主要的是他还患有癌症。那种疼只有患者本人才能体会得到,儿女无论如何也真正感受不到那种煎熬。医生让其尽量补充蛋白,一天却只能吃1/4个鸡蛋黄,其实医生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是熬一天算一天。

销售员心里的苦(销售员的自我救赎)(1)

像这样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好过一点的不过就是寿终正寝,也难逃最后一关。家属不可能毫无感触,除非冷血到了极点。对于多年的老病号,说她/他是拖累,似乎不孝,但真的能把活人拖死,一半都熬成了白发,根本没有办法睡觉,只会“熬干”一切。大多还是灰发人照料白发人,情境可想而知。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或者已经面临了医生口中的“要不要救,已经没有希望了,要救就是往里面搭钱,不救就停药,直接拔管子,倒也没有痛苦”。因为病人已经没有意识了。只不过是机器的作用,在做物理呼吸罢了。在那一刻所有的家属都前后为难,谁都不敢去做这个决定,因为都不是当事人。再往里搭钱,全家人必须一致同意。停止用药,全家人也必须一致同意,甚至主张的这个人还有可能落下骂名。

刚才,我只不过还原了人生百态之一而已。

销售员心里的苦(销售员的自我救赎)(2)

看过这段文字的所有人,都不愿意真正想象一下,到了自己的那一刻又是什么样子,是恋恋红尘,是一走了之,是悔不当初,还是抱恨终天。就算是少心没肺之辈,心里也会咯噔一下。“生死”乃人生唯一之大事,我等皆不可逃,却被行业用灌输的方式教(jiāo)给销售员怎么说,然后“背(bèi)会”,再说出去,然后拿回订单。

销售行业有很多话术,有些是精华,有些真的是糟粕。所谓精华,多是发自肺腑之言,所谓糟粕,多是照猫画虎,人云亦云,连真诚与肺腑之言都需要讲道理才能听懂,还得“激励”。你一定见过保险代理人跟你销售保险时讲的一些话术,目的当然是为了启发你的保险观念。但有一些听起来似乎都是一样的,就好像是一个老师教得一样——那是他们背出来的,而不是发自肺腑,自我感悟的。我们常说:真感情即好文章。当保险代理人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自己融入销售对象的体悟当中的时候,话术中说服的嫌疑十分明显,自然很难说服客户。

销售员心里的苦(销售员的自我救赎)(3)

比如当有人动员你买年金保险、重疾保险时,对方会跟你讲养老、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保险代理人只不过是人云亦云——背出来的话术自然没有灵魂。因为自己没有切身感受。但是真的很难感受吗?

一点都不难。为什么这么说?

试想谁家没有老人,谁不会感受到节省、迟缓、健忘、无人照料、胆怯、怕添麻烦所带来的悲凉?谁不会感受到疾病带来的患者的毫无尊严和全家筹钱的痛苦?谁不会感受到经济的重大损失对生活品质的直接影响?要走的人留不住,活着的人还得活着。但是就有代理人体会不到这一点人之常情。话术有理,但就是打动不了人心。谁还会下单?只能利诱,一遍一遍,一人一人的“破坏”刚刚萌芽的保险市场,使商业化层层黑化、掩盖、忽视人性。最后就只有为利而买,即便买了,也一样体会不到人性的本源。

悲哉!哀哉!

销售员心里的苦(销售员的自我救赎)(4)

对此你有什么故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留言。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左上]、点赞[赞]、转发[击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