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源:熊猫放射;作者:花人青

磁共振水成像(MR hydrography)是利用体液中水具有的长T2特性,设计相应的脉冲序列,使人体内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背景组织(相对短T2衰减)呈低信号,达到水成像的目的。

例如:

无需静脉注射或口服对比剂。

当胆管或输尿管含胆汁或尿液量较少,或因病理改变影响水的存在状态时,可使管腔形态不显示或不连续显示,造成诊断困难。

当存在梗阻病变时,因胆管或输尿管扩张与积水,显示效果极佳,尤其适用于不宜应用碘剂或造影检查失败的病人。

磁共振水成像多采用FSE或TSE序列完成。

采用重T2加权序列(TE>160ms)兼用脂肪抑制技术,以三维模式连续扫描多个(有时层间重叠)薄层原始图像。MRCP和MRU检查时通常在自由呼吸过程中由呼吸门控触发采集。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以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组,形成不同角度的多幅MRCP或MRU,即三维立体图像。

三维模式(即整体或容积形式)采集形成的水成像有两种图像,即薄层原始图像(层厚2~3mm)和MIP投影图像。

优点:扫描范围大,可在薄层原始图像观察细小病变,MIP图像显示的解剖结构层次丰富,信息量大,重组时可任意旋转方向和角度以进行最佳观察,可剪切掉多余的高信号结构(胃肠液体、肾囊肿等),避免解剖重叠。

缺点:一些解剖结构(如肝内胆管)受呼吸运动影响,边缘常出现模糊效应。

二维模式(即逐层或分层采集),为单次激发FSE水成像序列(如SSFSE、HASTE),将1个(次)水成像的时间缩短至数秒,使屏气扫描成为可能。

通常采用单一厚层的扫描模式,根据需要选择兴趣区大小,每个MRCP或MRU的成像厚度可为30~80mm。在不同方向分别采集信号后,就可组合成一系列不同角度的MRCP或MRU。

就诊断价值而言,单独的二维和三维MR水成像均可显示疾病的部位和形态,但有时需要将这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以解决特定的问题。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1)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2)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3)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4)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5)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6)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7)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8)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9)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10)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11)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12)

磁共振影像基本知识(影像基础磁共振水成像原理及技术要点)(13)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