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宴优雅的方法(器物之美斗笠杯)(1)

▲《十八学士图》局部 (传)南宋·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一个东方美学登峰造极的时代,也是一个茶事的美学化的高峰时代,完成了饮茶生活的艺术化。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描绘了宋人精致生活中的四般闲事。

四般闲事里,

无论哪样都离不开器具的承载和点缀,

这些浸润着温度与匠思的器具,

围绕其身,却养成其心,

“杯趣”系列里的作品便如是,

在最平淡的日子,陪伴着你。

施珍|越窑弦纹跳刀斗笠杯

捡一颗圆润的小石子丢进上林湖千年的越窑历史里,一圈一圈,向外无限延伸的涟漪,就轻轻落在了这只越窑弦纹跳刀斗笠杯上。

陶艺家施珍,一直强调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这样的结合是对尊重传统的现代演绎,是在现代创新手法里的传统沉淀。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上,因为她用心的思考和尝试,每一件都因为手工的触感而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宋代茶宴优雅的方法(器物之美斗笠杯)(2)

无论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是“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戴着斗笠的诗文主人们,在天地之间,身心超然物外,流露出的是各自的从容自在。

而这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遮阳蔽雨的斗笠,不知被宋时哪个文人雅士学了去,摇身一变,成了甘醇清茶里,那得心应手又颇有意趣的盈盈一握。

宋代茶宴优雅的方法(器物之美斗笠杯)(3)

斗笠杯,顾名思义,型如蓑翁之斗笠,翻个身仿佛也能遮蔽风雨。杯子口部大,底足小,杯身的线条极为简雅,大开大合的线条表达着粗放淳朴的民风。

传统的斗笠杯光板无图,少有纹饰,施珍的这款越窑弦纹跳刀斗笠杯保持了传统斗笠杯的器型,而在装饰上增加了自己思考。作为常见的一种器型,长期以来对斗笠杯形成的审美认同一方面让它有着持久不变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后人去思考如何给它们带去现代生活里所包含的新的文化因子。当然,这也是整个陶瓷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宋代茶宴优雅的方法(器物之美斗笠杯)(4)

在陶瓷装饰纹样中,有相当一部分装饰形象并不是对具体事物形象的描摹,而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如绳纹、印纹、弦纹、梳篦纹、波浪纹、绞胎纹、绞化妆土等。

这款斗笠杯兼用了弦纹和跳刀纹。弦纹形式古朴简约,和同样带着从容不迫的高士之风的斗笠杯相得益彰。煮一壶春茶,茶水顺杯壁而下,弦纹如被唤醒一般从杯底徐徐荡漾上来。这种新颖别致的意外之获让饮茶多了一份奇妙的意趣。

外壁一圈跳刀纹打破了传统的光板效果,重新建立一种现代的秩序之美。跳刀纹是古时陶工的偶然拾得之美,这种技法并不复杂,陶工将坯体放在飞转的辘轳上,手执坯刀,以一定的角度和力量与坯体相切,坯刀因受特定阻力的作用,产生急促有力的跳动,使刀头对坯体进行断续而规律的浮雕式刻花。虽然看似普通,但操作起来也是需要相当的功力和技艺。

宋代茶宴优雅的方法(器物之美斗笠杯)(5)

宋代茶宴优雅的方法(器物之美斗笠杯)(6)

千百年来,精巧的斗笠杯碗,被古人赋予了一种逸然世外,天高云淡的道韵。持斗笠杯品茶,犹如姜尚钓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也可以这么说,斗笠杯符合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透过它引申出的正是文人雅士们一直追求而希望达到的某种理想的人生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