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500年前的儿童是如何看图识字的?15世纪的中国启蒙教材是怎样的?日前,“湮没的故事:图文识字课本的传奇”第五届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展厅开幕。展览展出了世界最早的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新编对相四言》,再次向世人说明,中国的蒙学启蒙课本要比17世纪出现的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至少早了约二百年。

传统蒙学对幼儿的好处(比欧洲人至少早200年)(1)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即出现了供儿童识文习字用的蒙学教材,如《史籀篇》《急就篇》等。到了南北朝、隋唐,识字教材分为了两路,一路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们为官方所承认,编法雅驯,士大夫们推崇备至,千余年来影响最大、使用最广;一路则是主要流传于民间,汇聚百姓日常生活实用中所见所需字词,按类组织编撰而成的非正规识字读本,宋以降广为流行,统称“杂字”。

传统蒙学对幼儿的好处(比欧洲人至少早200年)(2)

《新编对相四言》等杂字教材,以平民子弟日常实用为目的,摒除空泛的说教,反映灵动的生活色彩,将识字、知识、职业生活融为一体,在传授与农工商有关的实用技艺过程中,成就了一种经数百年历史变迁、嵌入生活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展览现场呈现了全本的《新编对相四言》。这本著作无撰者姓名及出版年代。记者看到,这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渔具图、田器图、酒具图、船具图等。“你会惊喜地看到,中国古代从明朝开始就有了牙刷,它的形状造型和现代牙刷已经差不多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介绍,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恰恰说明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对幼儿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蒙学对幼儿的好处(比欧洲人至少早200年)(3)

对相杂字教材对后世教科书普遍采用插图的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图画识字的教学方式绵延流长地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之中。

促成该书引进出版的原上海书店出版社副社长唐晓云在致辞中表示,以小小的《新编对相四言》为例,早在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能够编出领先世界的识字教材,包含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让儿童吸取文化,既符合年龄特征,也符合心理特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