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1)

前秦疆域图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淝水之战被视为我国历史上改变历史进程的八大战役之一,可是,关于这场战役因何发起,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目前主流的说法是:苻坚在基本上统一北方后,骄傲自满,又因受到慕容垂等心怀野心的异族领袖们的蛊惑,不顾群臣的苦谏,在内外部环境都不适合发起战争的时期发起了战争,最终败于淝水。此后一蹶不振,于两年后被姚苌杀死。

但是本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就在苻坚决定要进行伐晋之战的前期,前秦统治区内发生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蝗灾,人民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能力发动对东晋的全面战争呢?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苻坚准备用于伐晋的兵力在97万,试想一下,这97万军队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以前秦大旱和蝗灾之年,又从哪里凑出这些粮食呢?

因此,苻坚不顾群臣苦谏,坚持伐晋一定是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2)

苻坚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前秦在淝水之战前的政治格局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淝水之战前的前秦政治格局上来吧。

根据历史记载,苻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有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前秦一时间出现了政治清明,四夷宾服、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随着政权的稳固,苻坚又连续灭掉了前燕、前仇池和前凉三个割据政权和北方拓跋氏建立的代国,成功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自“永嘉之乱”以来民不聊生的局面,使饱受战乱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又攻占东晋的蜀地和襄阳,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由此看来,苻坚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而且,苻坚因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攻占蜀地和襄阳之战中,并没有进行过一次屠城行为,这也获得了汉民族知识分子和士族们的欢迎和支持。

但是,赫赫的武功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前秦的统一仅是停留在军事层面上,对于碍于前秦武力的威慑而归附的各少数民族而言,前秦缺少在行政层面上的政令统一和民生上的消化和吸收,简而言之,也就是说,苻坚只是要了他们的军队,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这些少数民族首领们及他们的部族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前秦发展一切顺利还好,可是如果遇到大的变故,这些仍然拥有军事实力和部族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领袖就会脱离前秦,甚至会反戈一击。这一点,从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快速崩塌中就可以找到明证。

这种政治格局带来的隐患是显而易见的,以苻坚这种雄才大略的人物,又岂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3)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北方刚平定不久,苻坚如果在此时就动手剪除归附的各少数民族的势力,在政治上无疑是失分的。毕竟,南方还有一个东晋王朝的存在,这些原割据势力还是有着利用价值的。

可就在此时,北方发生了大范围的旱灾,旱灾之后,紧接而来的就是大范围的蝗灾,使得前秦政权疆域内的粮食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自汉朝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如果遇到黑灾(沙尘暴)和白灾(雪灾),势必要南下攻击中原政权。可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北方已经被少数民族占据,总不能自己攻击自己吧!因此,他们的目光就盯上了南方的东晋政权。

本人认为,苻坚之所以要伐晋,并不是什么骄傲自大,也不是不听劝谏,而是有着自己的政治判断:

其一、北方的旱灾和蝗灾确实是对前秦政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如果不及时化解危机,则会给政权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其二、攻打东晋,符合北方少数民族一贯的传统,同时会把国内的矛盾转嫁出去。

其三、利用与东晋的战争,削弱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出兵的军粮从哪里出?就在此时,喜讯传来,关中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亩产最多达到4340斤。更有甚者,在受蝗灾最严重的幽州地区,粮食亩产最多达到了6200斤,而且,蝗虫都不吃粮食,只吃草木,这种事情放在封建社会,那就是祥瑞啊!

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4)

淝水之战要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一次诡异的粮食大丰收

据《资治通鉴》记载:

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石折算成现在的斤数应该在62斤左右,试想一下,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条件下,每亩能够达到1800~6200斤的产量?就放在现在也是不可能的啊!

根据历史资料,自汉朝以来,亩产三石,已经成为定论,当然了,这个三石指的是上中下田的平均数。但以上田为例,据《史记·货殖列传》有“带郭千亩,亩钟之田”,一钟指的是四石六斗,这也是汉朝上田所能产出的极致了。但也有特例,曹魏时期的嵇康曾经在《养生论》中写道: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古时候石和斛是一个意思,那也就意味着当时最好的良田亩产在10石。可在前秦时期竟然出现了亩产最多百石,这简直是天下奇闻。

可能有人会说,是不是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制度和汉朝的不同,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啊?确实,在南北朝时期,南朝自认为是正统王朝,其度量衡制度基本上沿用了汉朝的制度,所差别不是太大。而北朝确实是度量衡制度混乱,以至于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也就是说,北方的一斗实际上就是南方的一升,相差了十倍。不过,这个数字是值得商榷的。

隋朝统一天下后,统一天下度量衡。据《隋书·律历志》:“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也就是说,把南北朝时期的三升视为隋朝时的一升,按照三分之一的数据来计算。

本人认为,这个数据是比较靠谱的。可即使是这样,前秦这一次大丰收的亩产仍然是惊人的。如果按照隋朝的度量衡制度计算,那么,前秦关中地区的上田亩收仍然有23石,下者10石;幽州上田亩收33石,下者17石。这个数据仍然是惊人的。

即便再退一步说,按照“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算法,那么,关中地区的上田亩收仍然有7石,下者3石;幽州上田亩收10石,下者5石。这个数据在农业不发达的南北朝时期,是决计实现不了的。因为,在农业更为发达的宋朝,亩产也不过3石左右,早了几百年的南北朝时期又岂能有这么高的产出?

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5)

淝水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

一次为了伐晋而精心编造出来的大丰收

本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恐怕会有两种可能:

其一、有心人编造出来的,为苻坚南下攻打东晋创造条件,其中最可疑之人就是慕容垂。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粮食数据最为离谱的地区就是前燕割据的地区幽州,而且,还传出了蝗虫不吃粮食,只吃草木的说法,这是典型的给封建社会帝王脸上贴金的祥瑞套路。而且,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率部快速恢复了前燕的割据,成为了前秦灭亡后获利最大的人。

其二、苻坚手下人为了满足苻坚伐晋所需的条件,编造出来的。

苻坚虽然想要通过伐晋来达到缓解内部矛盾和削弱其他少数民族实力的目的,但就像本人在上文中提到的那样,前秦对所占领地区的政令统一工作远未完成,他并不能有效控制这些地区的人口,贸然出击,胜了还好说,可一旦战败,那些依靠武力慑服的地区必定会死灰复燃,到那时,苻坚失去了镇压反叛的军事能力,前秦的政权就会面临崩盘的危险。因此,前秦的很多有识之士,如苻坚的弟弟苻融和苻坚的张夫人等都力劝苻坚不要发起这场战争。

可人算不如天算,本来苻融和张夫人认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和蝗灾会阻碍苻坚南下攻晋的步伐,可没料到,蝗灾之后的一场诡异的大丰收彻底坚定了苻坚伐晋的决心。

果然,淝水之败后,前秦大军迅速土崩瓦解,那些依附于前秦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割据自立,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少数民族贵族重新崛起,刚刚稳定的北方又陷入了战乱之中。苻坚也与两年后被姚苌俘获,屈辱的死去。前秦灭亡。

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6)

淝水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

淝水之战后,战胜方的东晋则乘胜北进,恢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晋孝武帝也因为此役的胜利重新把国家权力掌握在手中,稳固了东晋王朝对南方的统治,并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次诡异的,人为造成的粮食大丰收,使得本来就意欲南下伐晋的苻坚更加坚定了信心,又使得如慕容垂等一批野心家们感觉到了机会,在背后推波助澜,促成了伐晋之战,也最终成为了前秦灭亡的直接推手。如果苻坚再等待几年,待到完全消化吸收了各部族势力,再起兵南下伐晋,那我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粮食亩产超万斤(听闻粮食亩产最高达到6200斤)(7)

淝水之战后北方格局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