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样米养百家人。米,不管大米、小米,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与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人们有时会说“无奸不商”,说商人的本性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如同说天下老鸦一样黑。但这其实是个误解,这个误解就与米有关。

我们知道古代专门设有粮仓,用来备战备荒,平抑物价,保证社会稳定。孟子就说过“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路上都有饿毙的人了,还不愿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米商在卖米时,要用刮板(这个工具专用字是概)来刮平米斗,完成交易。但为了表示对顾客的照顾,让顾客满意。往往会再往米斗里放一些米,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小尖。所以本来这个说法是“无商不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表示商人让利顾客,经营厚道的褒义词沦落成了今天的贬义词,难道真的是人心不古?这一集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米的故事。

先来看一下米字的古文字演变过程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1)

《说文解字》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米粒琐屑杂错之形。其实我们应该将甲骨文字形竖起来看,一竖就是禾穗(谷穗),整个字形是谷穗上长满米粒之形。有人根据篆文解释说,小篆中的十其实是甲字(甲骨文作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2)

,象种子甲壳裂开之形),也就是稃(fū)。稃裂开后,会露出米仁,就是那四点了。但甲骨文早于小篆,还是依甲骨文字形说解较好。

大米和小米我们都比较熟悉,我们重点来说说黍米。《说文解字》:黍,禾黍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熟,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黍甲骨文作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3)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4)

,就是是黍的象形,水形为酒。黍是古代重要的主食,又称之为糜(méi)子,脱壳之后,就是黄米。大小介于大米、小米之间,黍在黄土高原上十分常见,用黍米做的饭又称黄米饭。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5)

黍在经典中很常见: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三国时的谢承著有《后汉书》,书中说:范式和张劭同在太学游学,成了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分别之际,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为再去拜访你的双亲和儿女。两人约定秋季相见。到了约定的日期九月十五日,张劭一大早就“杀鸡作黍”,他的双亲说,那范式的家离我们这里有几千里,哪里会就来呢。张劭却说,范式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一定会按时赶来。话音未落,范式就到了。这就是范张鸡黍的故事。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句子,表现了农人的热情好客。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6)

我们知道米还是一个长度单位,米是英语metre的音译。在现代科学里,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其实用米粒测定长度,中国古代还真有这种事情,这种米粒就是上文提到的黍米粒。

这种黍称之为秬黍,又称黑黍,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为标准。黑黍质地糯软,用来酿酒。质地较硬的从称之为穄(jì),也即稷,用来做饭。我们常说江山社稷,社稷指国家,这稷是被当做谷神来对待的。我们知道商的始祖就名后稷。用黍米度量长度的方法称之为累黍法,具体的计量方法是:

一黍为1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

无独有偶,在古代英国三粒大麦粒的长度曾被作为一英寸的标准。既然黍米与长度单位有关,那是不是与重量单位也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先说重量单位,古人以一百粒黍重为一铢,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量为一斤。

再说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其龠(yuè),合(hé)龠为合(gě),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注意龠和合(gě)之间是二进位关系)

黍米还与音阶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音乐的定音方法是十二律吕,其中的标准音是黄钟,把黍米横排九十粒(即九寸)作为竹管长度,孔径三分。根据“三分损益法”,可确定其他律吕的具体音高。

米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米)(7)

看起来,米即是对metre音译,也是意译。黍米与度量衡关系是那样密切。一粒小小的黍米,传递出古人的智慧,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