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乡村教师坚守40载(致敬初心乡村育才)(1)

九旬乡村教师坚守40载(致敬初心乡村育才)(2)

九旬乡村教师坚守40载(致敬初心乡村育才)(3)

九旬乡村教师坚守40载(致敬初心乡村育才)(4)

九旬乡村教师坚守40载(致敬初心乡村育才)(5)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

怀柔区宝山镇中心小学校长任龙

让孩子们像葫芦娃一样努力向上

怀柔区宝山镇中心小学距怀柔城区75公里,51岁的任龙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两年前来到这里,和27位乡村教师共同为95个“葫芦娃”们打造出一个绿色成长的环境。“我很喜欢葫芦,校园里也种植了很多葫芦,因为它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向上攀爬,体现出向上攀登的精神,我想让我的孩子们像葫芦一样努力向上,长大了对社会有用。”任龙说,他喜欢把孩子们叫做葫芦娃。

锻炼: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乡村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山里长大,青山是他们的底色。任龙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宝山人,一直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够崇尚自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让孩子们的脚下有根,他以组织“青山绿水中的劳动实践活动”为抓手,在学校内开展劳动教育,带着老师们在校内、外分别开辟出一块种植地,取名“知遇园”“知行园”,让孩子们在劳作中懂得劳动的意义,学会吃苦耐劳、增强体质。

葫芦、玉米、冬笋、香菜、南瓜、白菜……每到种植季节,种植园中都会充满了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每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搬着十多斤的大葫芦到处“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还能美美地品尝一顿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美食。北青报记者在孩子们的种植园中看到,葫芦架上的葫芦已经接近成熟,一个个大小不一地挂在藤上,密密地几乎将棚顶遮住了一半,有的葫芦因为长得太大已经提前落地。每次来到葫芦架前,任龙都喜欢跟孩子们讲述葫芦生长过程,因为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向上攀爬,他希望孩子们像葫芦一样努力向上生长。“你看,这种表面白一些的葫芦以后可以做葫芦画的材料,那种绿色较深的葫芦就不符合要求。”一位正在校外种植园参加活动的小同学教会了北青报记者如何识别葫芦。任龙说,刚开始孩子们一点常识都没有,现在有的都成小专家了。每逢种植和收获的节气,都能在种植园中看到孩子们快乐劳动的身影,非常热闹。

同时,任龙还在校内办起了葫芦博物馆,不足百平方米的博物馆里就陈列了孩子们上百个已经制作绘制完成的葫芦画。民族味、卡通范儿、漫画风……各种不同的主题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们将孩子们种出来的葫芦作为特色课程的原材料,为3至6年级的孩子们开展葫芦烙画、画葫芦画的特色课程,并专门请来专业老师指点孩子们。”任龙介绍,孩子们每周都有葫芦绘制课程,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的葫芦画作品。

培养:在淳朴基础上变得大气

劳动之外,任龙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山里的孩子不“山”,在淳朴的基础上能够大气。“阅读是基础,同时还要不断为孩子们提供资源和机会。”任龙一上任便开始一边在校园内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和培养自信的机会,一边在校外不断寻找合适的校外资源。

他和老师们商量,在学校推进全时段阅读,倡导孩子们利用在校的碎片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充分调研学生读书需求的基础上,多次采购图书补充到阅览室、班级、宿舍三个点位。“每两周都会将阅览室、班级、宿舍的书籍进行调换和补充,并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不断更新书目。这样孩子们在随手可触及的地方就可以拿到书,碎片时间就利用起来了。”任龙说,不仅如此,学校每学期还开展一次向孩子和家长赠书的活动,全学校烘托读书的氛围,让家长们能够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督促孩子们读书。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信心,任龙带着学校的老师们在学校里办起了“宝山七娃电视台”,每两周播报一期节目,节目内容包括同学们的在校生活、特色活动等方面。北青报记者走进“宝山七娃电视台”的演播室看到,主播台、闪光灯设备齐全,蓝色背景下巨大的台标格外醒目。“电视台的台标是孩子们亲手设计的,电视台的名字是孩子们起的,电视台播放的节目素材都来自孩子们,他们把自己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告诉老师,老师们负责剪辑。同学们还轮流担任电视台的主播,我们不怕稚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进演播室。”任龙告诉北青报记者,电视台开播的这两年间,孩子们从一开始说话畏手畏脚,不自然不大方,现在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大方。

为了给孩子们找资源,带孩子们走出学校开拓视野,他带着老师们跟不远处的怀柔区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联盟,加入到怀柔山区教育集团中,跟那里的老师一起教研。任龙说:“我们了解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的社团工坊活动做得不错,就把他们的好经验借鉴过来。学校也请他们的孩子到学校来,开展学区活动,互相展示特色。”他还与周边的小百河红色教育基地建立联系,每学期孩子们都可以到此来进行红色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走出去的机会。

温暖:寄宿生活像家一样温馨

“我们住得最远的孩子,距离学校有110里地,一周五天都在学校,这里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我想把孩子们的寄宿生活变得像在家一样温暖。”任龙看着在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感慨,“95个住宿的孩子都是我的责任。”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任龙关注孩子们的住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他从校园活动入手,让孩子们周一至周五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我要让读书声、歌声、故事声、加油声和欢笑声,在校园里交响起来。”任龙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学校建立起学生在校一日生活“三唤醒”的制度,即身体唤醒、知识唤醒、头脑唤醒。每天早晨要组织同学们晨练,早餐时要听中英文歌曲,上课前要进行诵读;晚饭前学校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晚饭后自由文体活动,睡前听故事。以睡前故事为例,每个故事都是任龙和老师们精心挑选的。“从几千首睡前故事中一首一首听,择优给孩子们。”任龙说,学校里的孩子最小只有六七岁,每天播放睡前故事让他们有住在家的感觉,能减少陌生感。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也能够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他还带着老师们将校园的每一处都打造成孩子们温暖舒适的家。宿舍里,孩子们亲手栽种的绿植整齐地摆放在窗户前,班级合影、孩子们的宿舍照、闺蜜照、自拍照也都在宿舍一角贴着,宿舍楼的楼道中,一些益智象棋、跳棋、拼图等也都整齐地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方便同学们取用。每天晚饭后的自由文体活动时间里,学校还给孩子们提供观看党史学习教育爱国影片,开展滚铁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踢毽子、跳绳等自选活动。“孩子和老师们在操场上打成一片,一起玩游戏的场景,看了特别让人愉悦。”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家住在怀柔城区的任龙,一周5天都陪着孩子们在校园里生活,每周一早晨他都会不到5点就从家出发赶往学校。他说:“从教30年,只有在孩子们身边我才能感到踏实,我还有很多需要为孩子们做的。”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摄影/本报记者 郭谦

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老师罗月明

乡村文化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

从密云经济开发区出口驶出高速公路,一路向北,穿过群山,再经过一段近10公里的蜿蜒的盘山路,方可来到冯家峪镇中心小学。

学校靠山而建,操场的墙,即是大山的切面。作为这所学校的一名班主任,罗月明在这里已经扎根近20年了。作为寄宿学校的老师,生活中,她无微不至,是学生们的“罗妈妈”;学习中,她秉持“乡村文化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的理念,针对当地特色,将家乡的文化与学生课程深度融合,让山区孩子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

就地取材进行劳动实践

冯家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打小就接触自然接触土地,如何利用好这些身边的素材与教学相融合,是罗月明一直在思考实践的事。

在劳动教育方面,罗月明鼓励孩子们翻地、种植,并在学校开展学做“四菜一汤”的活动。

通过劳动实践,让他们更加能理解、尊重自己的父母。

学校大棚种植的蒜苗成熟了,罗月明便和劳动老师商量,组织了一次收割蒜苗、烹饪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劳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收割、择拣、冲洗、切断、烹饪的全过程。

学校还特意开辟了一处“种植基地”,学生亲手种植的蒜苗,有的已经长出两指长,有的还刚从土里发出嫩芽;种植在花盆里的辣椒,也到了可以收割的时候。“学生自己种菜,再用这些食材学做‘四菜一汤’,成就感也更强了。”罗月明说。

实地采访为家乡打call

随着学做“四菜一汤”等活动的开展,罗月明决定把活动纵深化——让学生们进一步研究家乡的饮食文化,开展了“为家乡打call,为祖国点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罗月明和学生们一起陆续开展了对卤水豆腐、饸饹、药材的研究,还实操手工制作杏核油。

学生们经历了探寻历史、参与制作、深挖技巧、记录收获、交流反思、撰写文章等学习实践过程,同时学生们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果肉如何深加工?产生的烟气如何防护?制作耗时费力,怎样改进?出油率提高,怎样传承?

当密云的山谷开遍映山红时,学生们又变身小记者,用行动为家乡美景打call。大家先查阅关于映山红的花期、传说、药用价值、寓意、诗词等资料,并自主设计制作了采访组的logo和采访时用到的问题卡片。承担采访任务的同学,课间多次模拟采访,互相加油打气,遇到困难,大家互相支招,不断改进采访方案。采访后,罗月明还组织学生们对游客建议进行梳理归纳。

“但是乡村,更需要我”

罗月明在冯家峪镇中心小学任教期间,曾到城区的学校交流过几年,也在城区学校进行过试讲,并顺利通过。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大山里。

“去城区学校交流,愈发让我看到了城镇孩子和乡村孩子的差距。但我也知道,城里有太多我这样的老师。但是乡村,更需要我。”罗月明说,当乡村教育融入了血脉后,自己更加喜爱这里孩子的那份质朴,也就不觉得辛苦。

“为了锻炼身体在大雪天里跑步,孩子们看见后,会把自己最好的围脖和小手套塞到我手里;春暖花开时,学生们采最漂亮的山桃花送到我面前;自己有了好吃的糖果,也会放到我的办公桌上;哪怕已经毕业很久,他们还是会像亲人一样来看我;会在自己的朋友圈,说他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在被问及扎根乡村近20年,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罗月明说,“也许你的付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但总有人会被你的付出所感染,会体会到你付出的价值。”也许,这就是扎根乡村的意义。文/本报记者 叶婉

供图/冯家峪镇中心小学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东马坊校区校长于海龙

“京西稻乡土课程”纳入新学期教学

每天早上8点之前,只要不外出开会,于海龙校长都会站在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的门口,迎接上学的孩子们——开学9天以来,认识这位新校长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他们或腼腆或欢笑着向他问好,成为他每天工作的美好开始。

此前的两年半时间里,于海龙在位于怀柔山里的九渡河小学担任校长,全校只有140名学生,学生们都认识他,他也认识几乎所有学生。而这学期他新就任的上庄中心小学,三个校区共有1600多名学生,他的目标调整为:“即使我不能认识每名孩子,至少要让绝大多数孩子认识我、喜欢我,更喜欢学校。”在这位乡村小学校长的理念中,乡村小学不必强求与城区学校一样的办学条件,而应尽量利用乡村孩子熟悉的环境和资源,引入真实问题和挑战性任务,让孩子们喜爱学校、喜爱老师、喜爱学习——这才是他们成长为终身学习者的内驱动力。

开学典礼成为“爱”的抓手

上庄中心小学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不大的校园里,操场占去大半面积,一座三层小楼是主教学楼,教室很小。校门口就是并不宽阔的上庄路,大小车辆呼啸往来。

开学第一天,就是于海龙校长半个月前上任以来筹备的第一项工作:开学典礼。他延续该校前任校长毛向军以“爱”为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心让新学年的开学典礼成为孩子们尤其是新生爱上学校的抓手,打造出30分钟的仪式感、惊喜感、激动人心和参与感,力求教育主题突出。

为此,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设计,甚至把九渡河小学的校园明星——一对羊驼和一对梅花鹿邀请过来,成为“爱的使者”,在开学典礼上撒欢,与席地坐在草坪上的孩子们亲密接触,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惊喜。这一天,不仅每名同学都收到了一份入校礼物,受邀嘉宾、世界冠军杨凌还现场抽取了幸运班级和开学使者,幸运班级收到了“开学大蛋糕”,其他同学也当场分享了甜蜜的冰激凌。开学使者与杨凌一起打响了开学的第一枪,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一起开启新学期的新篇章,点燃了同学们进入新学期的热情,也加深了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无论是山里的九渡河小学还是城乡结合部的上庄中心小学,于海龙校长都努力打造一种“童年的校园”——事实上他小时候就毕业于密云乡村里的小学。

“校长有约”让孩子融入校园

开学后第五天,于海龙做了自己筹备的第二件事:“校长有约”活动。这是他更早之前就职的十一学校联盟的传统:邀请学生代表与校长面对面交流,对学校提意见建议。这个传统他一路带到了九渡河小学,也带到了上庄中心小学。他认为,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豆包,也有资格和能力对学校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观点,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校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第一场“校长有约”从6个年级各邀请一名学生代表参加。让他惊喜的是,同学们都认真准备,用工整的笔迹写下了自己的建议:从增加教室图书种类到增添体育设施,从“我想学民族乐器”到“教室里能不能养鱼”……

第一次活动的6名学生代表是用抽签的方式产生的,以后老师们计划让同学们自荐,消息一出,很多同学已经摩拳擦掌在准备了。“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学着融入校园,就是为将来他们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做准备。”于校长说。

“京西稻课”提升学习驱动力

开学后第九天,上庄中心小学东马坊校区的“京西稻”课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于海龙校长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该校学生一半是当地村民、小区的孩子,一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这里多数家长没上过大学,很少有孩子花钱上课外培训班。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延续了在九渡河小学的理念:乡村小学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发掘学校周边的资源,用乡村孩子熟悉的事物为入口,启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开学之前他就开始与上庄镇沟通。历史悠久的京西稻、刚开工的故宫北院区、翠湖湿地公园……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最终选择先开发最具乡土味儿的“京西稻课程”,10月即将开课。这门课将不仅是农业知识课、劳动课,也可以是融入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的跨学科融合。“当孩子们学着对收成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产量、写说明书、设计广告的时候,我们就做到了多学科交叉贯通。乡村孩子熟悉的事物、真实的任务更容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从这一点看,我们的京西稻课,我在九渡河小学开发的‘创造工坊’磨豆腐课、木工课,与城区学校的机器人课、乐高课本质上没有区别。”于海龙校长说。

文/本报记者 雷嘉

供图/上庄中心小学

延庆区千家店中心小学校长张建国

打造百里画廊深处的地质课堂

“这是学校的地质科普广场,教学楼里还有地质教室和地质展示区。”在延庆最偏远的千家店镇,有一座北京市唯一一所地质科普特色学校——延庆区千家店中心小学。多年来,校长张建国一直致力于依托地域资源建设地质特色学校,打造适合乡村孩子们的教育。

大山深处的地质课堂

“这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用这种岩石雕刻而成的。”9月7日下午,在千家店中心小学地质科普广场上,学校特聘老师、延庆区地质公园管理处的专家正在为四年级的学生们上地质课。

背靠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地质科普广场随处可见岩石标本。在教学楼内,叠层石、岫玉,甚至是宝石级别的石榴石都以裸展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仿佛一座小型的自然博物馆。走廊中间,一间地质教室更是引人注目——地球仪、地动仪、火山模型、地质罗盘、罗盘等均放在展示柜上,学生随时可以取用。课桌上,还有学校老师们共同开发的《恐龙读本》,介绍恐龙称霸的年代,并讲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学生们从小生活在千家店地区,看过不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我们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起,他们更容易理解,参与感也更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地质科普特色学校,千家店中心小学地质教育的缘起,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千家店中心小学地处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国家4A级景区百里山水画廊中心地带,地质资源非常丰富,包含了燕山运动相关的地质遗迹、硅化木化石群、恐龙足迹遗迹、岩溶地貌和海相沉积等丰富的地质遗迹。张建国说:“早在2013年,我们就和延庆地质公园联合建设了地质科普广场,几年来逐渐翻新改造、更新素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有了硬件之后,软环境的打造更是至关重要。请“好老师”是张建国这几年经常需要“公关”的事,几年的努力下来,北京地质研究所退休教授、区地质办公室的研究生都成为了学生们的老师。

张建国还号召多学科老师参与进来打造“地质课堂”,比如美术老师会带着孩子们画滑坡、泥石流,劳动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从捡漂亮的石头,做“古崖居”等石头盆景,让孩子们爱上地质课堂。

就地取材打造最美课堂

受制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很难走出去看一看。在大山里,怎么才能打造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张建国一直思考的问题。

张建国1996年参加工作,从丰营中心小学一名乡村教师,到千家店中心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他基本教遍了所有的学科,在教学、行政的大部分岗位任过职,十分熟悉乡村教育情况。

张建国说,“我们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就地取材。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新课标的印发,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具备了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场地条件,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去年开始,张建国就着手建设4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种植玉米、毛豆、萝卜、辣椒、茄子等植物。如今正值秋收季节,劳动老师张杰正带着六年级的学生们在菜地里忙碌,教学生们使用农具镰刀,亲自上手收割玉米。“你的腰要稍微弯一些,不要使太大力,要不容易伤到自己。”在张杰的指导下,20名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上前收割玉米。

望着笑意满满的学生,张建国告诉北青报记者,对于劳动教育,乡村学校可谓非常有优势。不管是在哪个季节都能让学生们体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不仅如此,消防站、派出所、卫生站,距离学校都非常近,“不仅可以将他们请进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学生们也可以走出去,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和实践,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张建国说。

投入爱心营造最暖校园

提起学校130多名学生,张建国总是笑意满满,“如果说村里的教育和城里有啥最大不同,我想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

因为学校为寄宿制,校长和老师不仅需要管学生们的学习,还要管学生们的生活。在校园里,学生们无论是见到校长、见到老师还是见到其他学生家长,都会热情大声地打招呼。在劳动实践基地,一名学生还将自己掰下的玉米送给北青报记者。

相比城里老师的通勤,乡村教师也要付出更多。张建国和学校老师一样,几乎每天都需要辗转从延庆城区通勤到村里,“我们这份工作是不能停的,无论是暴雨天还是下暴雪,都得来到学校。”最艰难的时候在冬天,延庆山区寒冷,常常大雪封山,平时70公里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要耗时两个小时、两个半小时甚至三个小时。尽管很艰难,但老师们也很有获得感。因为每周都有一天住宿在学校,在宿舍需要承担“保育员”的工作,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更加亲近。

在宿舍楼,张建国提倡“大带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高中低年级混住在一起,师哥师姐们像照顾自己弟弟妹妹一样照顾低年级孩子,学生们会自己洗衣服、洗袜子,宿舍也是井井有条。

“对于学生们来说,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另外一个家。老师也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他们的亲人。”张建国说。

文/本报记者 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 李娜

在乡村教师的眼里,孩子们找到了家

“我的心是簇拥烈日的花,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家……”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深入京城周边100余公里的大山深处,追寻多位乡村教师的足迹——读罢记者们采集来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一首《簇拥烈日的花》的优美旋律不禁慢慢响起,在广大乡村教师、校长的眼里,幸福的孩子们找到了家。

孩子们找到了温情的家。怀柔区宝山镇中心小学,距城区近百公里。为了让住宿的孩子们有家的感觉,校长和27位乡村教师,为孩子们一步一景注入爱心,大到缠缠蔓蔓的葫芦丝,小到大花池改造成金鱼池,池旁花簇簇,蝴蝶丛中飞。校长说:“孩子们周五放学时,需要在这里等校车,我就想着把这块地儿收拾出来,让孩子们在等车的同时也能与金鱼逗逗趣,跟蝴蝶玩一会儿。池子旁还摆放了小凳子,孩子们还可坐在这里边阅读边等校车。”如果没有亲人般的爱,怎能做到如此细节的设计,又怎能有如此细密的心思。乡村小学校里这些亲人的温情,往往就蕴含在不经意的“小地方”。

孩子们找到了快乐的家。根据2022秋季学期新课标的安排,中小学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均入课程。距离城里100多公里的延庆千家店小学,依傍山的地利优势开辟了4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北青报记者看到,秋日艳阳,正值丰收,劳动老师带着学生们弯腰弄镰割玉米,说笑声萦绕在田间。校长张建国说,“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对于劳动教育,乡村学校可谓非常有优势。信哉斯言,昔日有“大儿锄豆溪东”图,今日有“秋收玉米弄镰”景,孩子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劳动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最本真的快乐。

孩子们找到了蕴藏“价值”的家。大先生者,乃“为人师”“为经师”的统一。像千千万万的教师一样,广大乡村教师为学生们传道授业,做好“经师”;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举止投足间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人师”,把向上向善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宝山镇中心小学的校长用葫芦园默默涵养孩子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韧性;上庄中心小学校长用京西稻的课程开启孩子们对丰收的向往;千家店小学的种植基地劳动课就是在练习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耕犁千亩实千箱”的勤奋与收获……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致敬广大的乡村教师群体,在他们默默而坚韧的付出中,广袤的京郊大地上,正在开出一朵又一朵艳丽夺目的花儿。 文/青萍

乡村教师感言

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像葫芦一样努力向上,长大了对社会有用。——任龙

总有人会被你的付出所感染,会体会到你付出的价值。也许,这就是扎根乡村的意义。——罗月明

乡村孩子熟悉的事物、真实的任务更容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从这一点看,我们的京西稻课与城区学校的机器人课、乐高课本质上没有区别。——于海龙

如果说村里的教育和城里有啥最大不同,我想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张建国

供图/视觉中国 图片制作/沙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