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园西村社区有一位老人因收藏粮票而出名。这位老人不仅把粮票当成一种藏品,还把它当成一种载体,宣传珍惜每一粒粮食。他就是收藏了数万张粮票的马家国。
年轻时的马家国在翻阅收藏的粮票
他收藏了数万张粮票,这些粮票已成为时代的记忆
“我小时候家住双桂坊,那时候,我们买吃的经常要用到粮票。”今年74岁的马家国是花园西村社区有名的收藏达人,令他出名的藏品就是数万张粮票。
马家国收藏的这些粮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间跨度三十多年。这些票据中,既有全国粮票,还有本地粮票;既有乘飞机用的粮票,也有坐轮船时用的粮票。而且,这些粮票包含多种面值:一市两、二市两、半市斤、二市斤、五市斤……
“以前,我国粮食匮乏,粮票曾作为一种特殊的票证。对于很多年轻来说,粮票这个词显得太过陌生,而对于这些人的父辈祖辈来说,这个词包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马家国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粮票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如需购买粮食,必须出示粮票,甚至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多次举办展览,宣传粮票文化,提醒珍惜粮食
在收藏粮票之前,马家国曾是一名邮票爱好者。由于上学晚,他初中毕业时已经18岁,他的收藏生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马家国的一位亲戚考上了南京医科大学,跟马家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他见信封上的邮票漂亮,便开始收藏。后来,他到农村插队5年,但收藏邮票的爱好一直没有丢掉,也正是邮票收藏打开了他的粮票收藏之路。
1973年回城后,马家国被分配到运输公司当修理工、车间统计、油库保管员。1978年,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全国各地的粮票,以及肉票、布票等其他票券。
收藏粮票10年后,1988年11月5日,马家国曾在家里举办个人粮票展览,吸引众多藏友和市民参观。这场展览让他在粮票收藏圈一炮而红,提到这些,他至今非常自豪。
近年来,他曾多次在花园西村社区举办展览,除了宣传粮票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提醒年轻人珍惜粮食,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马家国收藏的粮票
他和粮票的故事很多,他最希望的是通过粮票了解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粮票收藏比较火,交流活动也比较多。通过粮票,马家国交到了很多全国各地的藏友。大家互相之间赠送、交换粮票,为了收集更好、更多的粮票,他还跑了很多地方。
在昆山一个藏友那里,马家国就收到一张1966年武进县粮食局发的定量粮票,上面有“定量”“漕桥”的字样。马家国表示,这张“漕桥粮票”现在基本绝版了。
说到自己的藏友,马家国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他拿出一几封写有英文的信件。原来,寄信人是马家国的一位波兰藏友。
据马家国介绍,他是通过一位收集啤酒瓶的朋友认识波兰藏友的。这位朋友懂英文,马家国的寄信回信也都是这位朋友翻译的。
“我邮寄给他一些粮票,他寄给我一些他们当地的票据。”马家国回忆,他和这位波兰朋友的通信维持了约两年时间。
提起粮票,马家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两年,马家国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行动不是特别方便。但只要社区有宣传需要,他仍会带着粮票前往。
“现在生活好了,食品供应充足了,年轻人很难想象以前凭粮票限购的日子。我们可以通过粮票让他们了解过去,更好地珍惜当下。”马家国说。
(吕洪涛 文 朱臻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