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起跑线》这名字,我还以为它和《摔跤吧!爸爸》是同类题材呢。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1)

剧照

后来我发现不是,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击中了社会痛点。

只是这次命中的痛点是教育。不光印度受伤,我们也跟着躺枪。

我们熟知的印度教育题材电影非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莫属。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2)

剧照

对了,还有之前泰国的《天才枪手》,反映的是作弊市场,主题上也有相似之处。

但这次《起跑线》的着眼点不单是教育本体或是某个独立现象的切入,它的视角比上述三者都更加宏观。

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核心是一个一直绕不过去的难题——代际传递。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拼爹的提法是比较含蓄的,夸张点说,现在要拼的是祖宗十八代。

如果真的有起跑线,那每个孩子从降临之日(或者还得算上你投胎的运气)起站着的就已经不是同一条线了。

《起跑线》由伊尔凡·可汗主演,他厉害到足以与阿米尔·汗并称为印度电影的双核驱动。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3)

剧照

故事并不难懂,讲的是一对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自家女儿送进牛逼的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亮点在于这对父母为达目的采取的各种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哭笑不得的桥段。

为了挤进私立学校德里文法幼儿园,这对“高瞻远瞩”的父母采取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按照常规程序,早早地去门口排队领表填信息,只为争得一个面试的机会。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4)

剧照

而校方通过面试想重点了解的对象并不是前来上学的孩子,而是每个孩子身后父母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指标。

这对操心的父母都是公立学校出身,这条大道自然是走不通的。

怎么办?抄捷径,走后门儿。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5)

剧照

于是当爹的想到了第二招,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企图找教育部长写推荐信。

觉得这样不保险,再以捐赠者的名义资助校方。这第三招好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正焦虑着,不想从招生顾问那打听到一种叫RTE的录取方式,也就是专对贫困生的录取。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6)

剧照

听着好耳熟啊,瞬间就回忆起当年高考的特别加分,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可以混进某少数民族群体,也赚个30的照顾分。

钻空子都是这么被逼出来的。

走火入魔的父母敲定了第四条策略,为贫困证明豁出去了,搬到了贫民区,过了把贫穷的瘾。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7)

剧照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一家人拙劣的表演虽然引起了绝大部分贫困居民的质疑,但还是骗到了朴实忠厚的希亚姆一家的帮助。

贫困生入校的24000卢布对于拉吉一家不算什么,但心地善良的希亚姆并不知情,甚至拿命做赌注,制造了一场车祸,并把换取的医药费交给了拉吉。

拉吉的女儿最终是拿到了学位,而拉吉与其妻子有点过意不去了,因为他们女儿抢夺了一个真正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8)

剧照

然而不是什么东西都能装得像的,尤其是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种东西。

拉吉一家瞒过了校方家访,但终归是在希亚姆的面前露出了马脚。

拉吉无法面对希亚姆,这种歉疚逼得他找到校长坦承了一切。

校长的反应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她觉得把学位授予一个贫困学生,这对于整所学校的运营没有太大帮助。

气氛的拉吉终究是在学校的一场演出时,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套路化的说教虽然很明显,不过无妨!在我看来,那就是振聋发聩。

教育不再是以育人为宗旨,而是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利益交换。

富人只与富人做朋友,优质资源就会空前集中,穷苦人民正常的上升渠道渐渐被堵塞。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9)

剧照

长此下去,形成的最严峻问题就是阶级固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明明是痛点的地方,《起跑线》居然戏剧性地把它们一个个都戳成了笑点,其反讽实力不得不服。

正是因为电影背后所表达的现实主题非常沉重,所以我明知道是笑点,也实在是无法放声大笑,相反,我时常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在影片结束后陷入了长久的凝神苦思。

拉吉一家其实更多时候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如何使下一代挤进一流学校,获得有分量的竞争筹码?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这种东东哪有什么起跑线啊,老子想在哪跑就在哪跑,想什么时候加速就什么时候加速,让你们先跑一段又有什么关系,后面再追回来不就行了。

我对这电影的评价就一个词——勇敢!

其一,它特别敢于表现。

敢于表现教育体制下的种种弊端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类社会乱象,让我们直面血淋淋的事实。

校长,校长,一校之长,一所学校的气质无关其他,而在校长!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10)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11)

剧照

就像片中的校长,面对大潮,她选择的不是义无反顾地坚守,而是千方百计地迎合。

校长无硬骨,学校无精魂!

我们既然看到了问题,就不能漠然视之,发一分光,散一分热,都是好的,不必等候炬火。

其二,它特别敢说。

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无所顾忌,这样的话语环境才是良性的。

插一句嘴,影片有一处细思极恐的地方。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12)

剧照

拉吉演讲结束后,全场先是静默无声,之后也并不是预料中延迟的满堂彩,而是孤零零的几个掌声,有几个甚至是要起身表示支持的,不想都被同行的伙伴拽住了。

想到什么了没有?《呐喊》啊!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13)

图片来自网络

只要发出一声呐喊,赞美的,批评的,或者是质疑的,也终归算是有些反应,最令人绝望的是没有反应,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沉默。

即便如此,我认为还是要有些像拉吉这样敢说的声音存在,因为这种声音微弱,才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

其三,台词勇敢。

像“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阶级”这句已经是赤裸裸了。

你们观影的时候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台词遍地都是。

有此三点,《起跑线》堪称是今年最勇敢的印度喜剧!

补一句,电影海报不错,值得欣赏。

摔跤吧爸爸印象深刻之处(为人父母难继摔跤吧)(14)

剧照

总之,我们从小学、初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不都是这么被学校挑来挑去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校不再为学生服务了,而是学生在供奉学校,贫困优等生就拼命贡献升学率,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家境殷实的差等生就成了学校资金补助的摇钱树。

名牌学校如围城,进去了,就被种种压力包围,校里的想逃出来,校外的想冲进去。

《起跑线》里的小女孩更像是正在挣扎着的我们,她的家长就是我们的家长,他们的纠结我们同样有。

说到底,起跑线并不具象,它只存于一念之间,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愿意开始,都可以起跑。

只要一个人本性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对世界的好奇,书在哪念其实都一样,网络这么发达,还是自学成才比较靠谱。

况且按现有僵硬的招生标准,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错过的天赋异禀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

借用片中另外一句经典台词结束——

学校不录取你,是他们的损失,该哭的应该是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