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特家馕的炒法(馕一定要趁热吃)(1)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虞姬 图/视频 据网络)央视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中,有一集是跟拍李亚鹏回新疆的。李亚鹏的新疆之旅中,他回到生活的旧址“一号立井”,在街边买了一个刚出炉的大馕,顾不得烫手,直接捧着就大口大口啃起来。在镜头中,他不忘为家乡的馕打CALL:“馕一定要趁热吃,太好吃了!我这减肥可怎么办”,如此接地气的李亚鹏,实力圈粉。很多外地网友,被李亚鹏的吃相馋住了,他们留言:馕为什么一定要趁热吃?刚烤出来的馕究竟有多好吃?。”

法特家馕的炒法(馕一定要趁热吃)(2)

说起馕就不得不提馕坑,传统馕坑用羊毛和粘土制成,形状就像一口倒着扣的水缸,由于地区的不同,馕坑的式样和材料也不同。馕坑的大小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一般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打馕时先用柴火(木炭或者煤炭)将馕坑烤热,待等到火苗熄灭只剩下火炭时,坑壁已烧得滚烫。烤馕的“火力”很是讲究,不能黑烟密布,让“坑”的内壁挂满黑尘,馕饼“贴”上去成了黑脸包公,又不能“坑”不热而馕饼“挂不住”,稀稀冉冉落入中间火炭中。这“坑”的温度何时适到好处?更多是打馕师傅只可意会、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秘籍,全凭经验和感觉了。

将做好的馕生坯贴在馕坑内壁,烘烤焖至焦黄,馕就烤好了。一个馕大约十分钟就能烤熟,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馕烤好后的特殊香味能飘的很远,你很难抵御这种香味的诱惑,即便刚吃过饭也会忍不住买一个吃的!李亚鹏的吃法,在新疆再普遍不过,即便一个姑娘守在馕坑旁边,巴巴地等着热馕出炉,然后捧着这个比自己的脸还要大的大饼大快朵颐,也不足为奇。因为刚出炉的食物,最是味道充分释放的时刻,馕也一样!用手撕一块外表金黄香脆、里面柔软散发着孜然、葱花香味的馕,简单的食物汇聚出了华美的味觉。

在新疆长大的孩子,家乡独有的风味成为了他们的一丝怀念、一缕乡愁。不仅代表生命的延续,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李亚鹏而言,馕、烤肉、拌面等等这些是家乡的符号,而家乡之于他是最温暖的港湾。

李亚鹏曾在自己的微博中发了一个他在烤羊肉串的视频,并配文:一个新疆人的日常,在网络疯传。视频中,李亚鹏特意展示了烤羊肉串的必备调料:孜然、盐、辣椒面。而他一边烤着羊肉串,一边操着“新疆话”吆喝道:“羊肉串、羊肉串没有谈过恋爱的羊娃子肉好吃的很。”

法特家馕的炒法(馕一定要趁热吃)(3)

虽然离开新疆,但是家乡的“印记”以食物这种方式已深入他的骨髓。曾经有记者在北京丽都附近的一家新疆餐厅就8次拍到过他。李亚鹏曾在束河开了一家新疆餐馆,名字和他的微博名一样,就叫“一号立井”。在鲁豫的采访中,提到过李亚鹏最失意的时候,面对万千观众,他说:“我当时就想,带着我妈回到新疆,在一号立井,我们住的地方,开一家餐厅。”

他曾在博客中写道:“爸、妈都是15岁时分别从内地来新疆的,后来两个人在新疆相遇,倍觉亲切,便结为夫妇。父亲成为了机电工程师,母亲成为了一名儿科大夫……”。他父母工作的地方,就叫一号立井煤矿,这也是李亚鹏微博名字的由来。

在纪录片里,李亚鹏拿着馕边啃边走到儿时生活的一个院子,门上铁将军把门,他站那儿,拿着剩下的半个馕,泣不成声,他说:“我进不去了,我父亲在这去世的,从小带我的一个山东老太太也是在这去世的,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这度过的……”儿时的记忆还在,熟悉的味道也在,可是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如今,如果他再次故地重游,镜头中边吃馕边走的街景已难觅踪迹。在一号立井平房棚户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林立广厦和现代化的商业区。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