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石敬瑭向辽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自此中原王朝的门户洞开,没有了天然的屏障,社稷危殆,辽铁骑劫掠九州,再没有往日天朝上国的底气所在,两宋的羸弱皆源于此,失去燕云十六州,意味着军事上战略的被动,两宋立国天然的先天不足,由此围绕着燕云十六州而展开了激烈讨论,而两个重要人物也被不断提及。

宋太宗北伐失败的原因(宋太祖和后周世宗未尽的遗憾)(1)

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一个雄才伟略开拓之君,另一个赵宋开国之帝王,如此人雄,当与燕云十六州挂钩之时,竟得到后世极大不同的对待。

后周世宗柴荣曾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字里行间中充满着自信和一统天下的信念,历史证明柴荣不愧为伟大的帝王,在其手中,后周成为五代十国后期最为强盛的王朝,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短短六年的时光,后周世宗即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留下的无尽的遗憾,而燕云十六州就是最大的叹息!

宋太宗北伐失败的原因(宋太祖和后周世宗未尽的遗憾)(2)

众所周知,柴荣在世时,曾经对燕云十六州用兵,结果夺取北边三关,这一度被后世之人所高度评价,可惜的是世宗突发疾病,班师途中龙御归天,由此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一大遗憾,被后世之人认为,世宗在,燕云十六州收复是绝对有可能的,世宗率先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战略眼观的正确,由此引出的是对宋太祖赵匡胤的“恨铁不成钢”。

宋太祖的光辉是照耀千古的,可是每每和世宗相提并论时总是会被无情的打击,这源于两宋军事上的一败再败和外交上的屈辱,也源于建国的先天不足,被世人认为是没有后周世宗的战略眼观,由此两人高下立判。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宋太祖真的就不如后周世宗吗?

两个天骄似的人物,还曾为君臣,被比较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一定要带主观的判断宋太祖不如世宗,那么这就有失偏颇了。

宋太宗北伐失败的原因(宋太祖和后周世宗未尽的遗憾)(3)

先说说世宗收复三关,其实这是被逼的军事抉择,不管是世宗还是宋太祖,他们的统一方针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而世宗之所以在攻打南唐之时,却又转而攻打燕云十六州,实在是因为辽应南唐所求而来援,未免腹背受敌,世宗才会想着先解决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如此保证后方,方可全力扫平南方割据政权。

所以历史上的表现和宋太祖的战略方针就有着南辕北辙的意味了,因为收复三关,也被认为后周的军事力量要强于辽朝,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北周的军力是不弱,可也没有到碾压辽朝的地步,要知道当时正是辽穆宗当政,朝政腐败之时,一个君明臣贤,一个君暗国弱,形成鲜明对比,就算如此,辽朝的国力也并不是后周一方割据所能征服的。

宋太宗北伐失败的原因(宋太祖和后周世宗未尽的遗憾)(4)

等赵宋基本横扫中原,将目光放在燕云十六州时,已经时移世易,辽景宗当朝,且休养生息了将近十年光景,游牧民族的铁骑自古都是中原大患,且又在中原门户落入辽朝之手的当时,赵宋和辽的角逐,胜算其实并不算高。可是历史的记录和世人的看法并不会因为这些不明朗的因素而有所改变,事实的结果是宋太宗大败,中原王朝进入战略防守和后周世宗柴荣大胜而形成鲜明的对比,结论就是那么的无情和冷酷,宋太祖作为赵宋开国之君,自然承担了这种不公平的指责,人们就想当然的认为世宗是可以改变华夏走势的伟大君王,和辽的对战,结果是被过于乐观的估计了!

宋太宗北伐失败的原因(宋太祖和后周世宗未尽的遗憾)(5)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柴荣是开拓之君,雄才伟略,他的死的确是天妒英才,而相较于他,宋太祖的功绩也足以名留青史,在两者之间,燕云十六州携刻着他们共同的遗憾,未尽的最后不甘。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