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天下纷争,中原局势动荡不安,而远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已经于公元916年开国,在九州战火不断的936年,石敬瑭以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为条件,换取耶律德光对其支持,最终建立后晋,从此开启了中原王朝的羸弱态势。

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吗(赵光义时是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1)

在宋太祖960年建立北宋之时,辽朝掌控燕云十六州已经整整20多年,宋太祖雄才伟略,可是却未来得及北伐就于斧声烛影中驾崩,而继位的赵光义,却是志大才疏之辈,两次北伐,皆大败,还将原本开国形势不弱的宋朝从攻势变成了守势,收复燕云十六州从此无缘。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门户,两汉隋唐,在此修筑了不少的军事重镇,狭关险隘,易守难攻,万里长城就是对游牧民族最直观的阻挡,所以中原王朝强大之时,可是依托关隘,千里追击,纵横大漠,而无后顾之忧,卫青、霍去病就是榜样;而在中原王朝羸弱之时,也可凭借此军事重镇拒游牧民族于关外,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当然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也意味着牧马之地的失去,缺少了养马场,就没有了和游牧民族正面对抗的骑兵,于军事对抗中将处于劣势。

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吗(赵光义时是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2)

北宋开国时期,在南征北战中,军队实力并不弱,有着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可是为了王朝的稳固,杯酒释兵权下,不少将领都卸甲归乡了,这自剪了羽翼,对于后来的北伐是减了不少分的,但是整体形势而言,北宋和辽朝实力是伯仲之间,甚至于北宋携开国之势,还压了辽朝一头。当双方势均力敌之时,考量的就是双方的统帅能力,宋太宗赵光义率军北伐,有着相当不弱的骑兵,可是高粱河畔之役因为指挥失误,而导致了大败,其本人也是身负一箭而狼狈逃窜,接着又在980年和986年两次出兵,结果都是失败告终,澶渊之盟后,双方讲和,有了百年的和平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自然也就只能长叹了。

这一叹,整整一百多年,直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括在江南建立了南宋,从此于燕云十六州更是鞭长莫及,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烟云十六州的失去一直让后世之人耿耿于怀,也被认为这是两宋羸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吗(赵光义时是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3)

南宋灭亡后,仅仅百年不到的时光,燕云十六州终于重回了中原王朝之手,朱元璋北伐仅仅一年时间就将两宋都无能为力的十六州收复,这一度让人们觉得好奇不已。

其实,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

首先,领导者的能力不同,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领导能力远远不及明太祖朱元璋,须知,朱元璋可是崛起于微末,战陈友谅,平张士诚,一统南方,然后北伐成功的唯一人雄,宋太宗的光环与其相比,太弱了,无论是哪方面都是被碾压。

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吗(赵光义时是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4)

其次,朱元璋手下的将领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等等,他们战术灵活,不局限,相较于朱元璋手下,宋太宗的将领发挥的余地就不大了,束缚了他们的发挥。

再次,宋太宗之后,开国留下的不弱骑兵几乎丧尽,两宋军事上处于劣势;元朝废黜了不少耕田,在大江南北之地建有养马场,让南人为其牧马,所以这些成为了朱元璋的战马,相较于蒙古骑兵,也不会太劣势。

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吗(赵光义时是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5)

最后,朱元璋一统江南之时,元廷却还在内斗不止,先是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的内斗,这也延续到了元顺帝和太子的矛盾,后来扩廓帖木儿胜出,后来被派往河南平乱,可是扩廓帖木儿又盯上了亲附元廷的四个军阀,想要收归己有,于是又有了新一轮的内讧,双方大小战不断,元廷调和不成,最终军阀对元廷也不大听调。终于朱元璋一统了江南,派遣徐达等率25万大军北伐,北伐过程比较顺利,因为扩廓帖木儿和四军阀都作壁上观,不为所动,为此元顺帝没有可调之兵,只能灰溜溜的出逃草原,而事后明廷兵锋所指,扩廓帖木儿和军阀们也只能一败再败,最终中原收复,阔别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终究是回到了中原王朝之手。

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吗(赵光义时是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6)

相较于朱元璋,宋太宗乃至于整个两宋时期,面临的都是铁板一块的大辽、大金,难有可乘之机,当然不可否认,重文轻武也是导致两宋军力羸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