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所有人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在城区里,教育体系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有的家庭没有条件供孩子上学,更别说可以读书认字了。于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就出现了支教活动,抱着让更多孩子享受到读书的快乐,他们在寒暑假或者是在自己实习的期间,甘愿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桥梁,纷纷报名参加支教活动。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刚开始这种支教活动饱受大家的欢迎,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都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看来看,但是在那些贫苦山区的孩子们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其实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心里并不想这些大学的哥哥姐姐再来自己的家乡来支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支教原本是件传播知识的,奉献爱心的好事情,这样不仅可以给更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能够读书认字,也可以让那些想要学习的孩子对学习更加刻苦向上,给他们创造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那些参加支教的大学生教育能力不过关,师范类的大学生能力相对好一点,但是很多都是非师范类的大学生,他们的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到了山区只能教孩子们音乐、美术方面的娱乐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语文、数学这些重点学科,因为支教老师知识的不牢固,不但没有把该有的知识教授给他们,反而还扰乱了孩子原来学习的进程。
尽管这些到贫苦山区支教的大学生,去支教的真正原因遭到了大家的质疑,有些学生怀着到山区锻炼自己意志力而选择支教,或者有的大学生是为了能够拿到自己“实践学分”来完成学校的任务,保证顺利毕业才选择支教,更多的人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社会经历,毕业以后好找工作。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大学生借用寒暑假到山区支教,一般时间在一个月左右,抱着去吃苦的意愿来到山区,到了那里才发现条件艰苦,支教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这些大学生并没有教会孩子们多少知识。
然而,孩子把这些大学生当做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对他们都充满了好奇和感恩之情。大学生“任务”完成离开,但是在山区的孩子却长时间陷在了离别的悲伤中。他们觉得这些哥哥姐姐的到来,给他们乏味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在彼此的感情熟悉之后选择离开,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原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现在却感到失望。山区有的家长还抱怨道,自从大学生去支教过后,他们的孩子每天就想着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养成了攀比懒惰的心理,更无心学习了。所以更多的孩子和家长都不愿意大学生再来他们的地方来支教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大学生支教争议不断,但还是有很多不缺乏在山区坚守几十年的老师,这些老师是全身心投入到了支教的道路中,他们一心想要给山区的孩子带去希望,把自己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你们是怎么看待大学生支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