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1日,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财政赤字显示为六百多亿港元。数据创下了香港过去十年中四个财赤年度的新高。与此同时,这个财政赤字所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五点多,令人心惊。

确凿的数据背后,是香港经济已陷入严重困境的事实。而当众人为此忧心不已时,朱镕基却表示“不相信香港会搞不好”。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

当时的香港到底是为何会遭遇经济危机?香港又是否顺利度过了这场经济危机?朱镕基当时香港经济能搞好又是出于哪般?让本文带你,一起走近这段历史。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2)

遭遇困难,2002年香港经济面临“赤字”问题

2002年2月21日,香港库务局局长俞宗怡当天下午在介绍最新财政年度状况时提出“香港的公共财政已经发起警号”,她预判到,若是再无改善、会使目前三千七百多亿的财政储备,在六七年后耗尽。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3)

俞宗怡

而造成香港财赤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其中又有三大因素造成了主要影响:经济增长周期性放慢、卖地及相关收入下降、政府投资回报减少。

这一次的财政赤字,虽是丢给特区政府的棘手问题,但根源却在特区政府之前。排除经济周期性因素,现在香港的财政架构早在港英政府时早已定型。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4)

而历史遗留问题却不断:税基过窄;库房过分依赖卖地;政府要负担庞的大公共服务、福利开支等。香港这时面临的财赤问题,同港英时期推行高地价、高通胀、高工资的后遗症及财政架构脱不了干系。

对于先前俞宗怡的“警号”说法也是众说纷纭,有议员指其“过于悲观”,不过同样有人持相同意见,认为香港财政问题确实到了必需直面的时候。

香港在不到五年中再次遭到经济困顿的冲袭,2002年里的烧炭自杀、酒楼接连不善倒闭、六百多亿巨大财赤等,成了五年来又一次难以磨灭的记忆。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5)

本次政府公布的报告直接点出香港财政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其一:财政过分依赖卖地。在一九九八年经济衰退之前,卖地及相关收入占政府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卖地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

下午政府披露的数据说,一九九一年至九七年卖地收入平均每年有四五百亿港元,但在近四年来,其平均跌至二百亿左右、收入“跳楼”,财政受到严重冲击。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6)

其二:政府的包袱过于沉重。除了众所周知的巨大住房补贴、公务员开支外,政府还要参与大型基建投资,在教育与医疗服务上要负担庞大开支等。光公营医疗的开支一年就高达三百亿元。

其三:香港税制完善税基过窄。香港有关经济专家指出,百分之五有盈利的企业承担了百分之八十的所得税,而百分之十七的纳税人缴付了百分之八十的薪俸税。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7)

财赤问题出现,虽不算好事,但也未必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契机。因为,在经济低潮时期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因症施医,远要较经济走好时容易下手得多。

而要想解决财赤问题,无非就是加税,或缩减开支。从各界反映来看,普遍倾向于先从控制开支入手。

人们注意到,董建华上任以来,已对香港存在的经济问题包括财政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力求营造新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在财政上也实施一些试探性改革。

如早前委托专家小组对财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近期提出了征收消费税,扩大税基的思路等。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8)

董建华

董建华心急如焚,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尤为困难

2002年7月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就职演说中表示,香港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考验,“经济呆滞,通缩持续十分严重,失业率上升,薪金减少,财政赤字大幅增加”。

在香港经济本身泡沫的破裂与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目前香港正面临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次经济转型。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9)

香港经济呈现出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已三年有余了,即使下降幅度减缓,但在到2001年1月为止,消费者物价指数再次下滑1.6%。

物价水平下降的确与从前泡沫的破灭有很大关系,香港商人乔治斯就认为,香港真正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价格从前过于“高高在上”,而现在跌到了50%以上。

而如此长时间的下降,也在一定层面表明本地人消费低迷,供求失衡,由此直接影响到了特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0)

财政赤字确是香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4月底公布的数字表明,2001至2002财年赤字可能达到创记录的633亿港元,而上个财年的赤字却只有78亿港元,相差7倍。

前后两年的财政状况反差如此之大,不仅和经济总体形势有关,也同香港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拍卖土地收入作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在1997年时能够达到636亿港元,但到了2001年,收入仅为86亿港元。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1)

再如,尽管香港连续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和外围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政府的开支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却不降反升,尤其是公务员的实质薪酬更是强势增长达16%-23%。

就此,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这年的的财政预算案中着重关注节流问题,严格控制公共开支,包括削减特区政府公务员薪酬及减少公务员的数量便在其中。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2)

梁锦松

开源的确能够缓解赤字,但在现今香港经济形势不景气的现实面前,增税似一种“饮鸩止渴”。对此,董建华明确指出,即使如今港府的财政赤字问题相当严重,但在经济低潮时开征新税项未必能够帮到香港,反而有可能令投资者却步。

不过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却多次表示,有信心在未来五年内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3)

对于香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自2001年特区政府便调整了发展思路,确定“背靠内地,面向全球”、决定“提供高增值的服务”和以“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推动新的增长”的发展方向。

董建华说,国家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完全符合当今科技发展大趋势的重大决策。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增长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4)

董建华表示,在现今经济全球化、资讯科技信息化及内地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环境下,香港也必须实现经济转型、从而保证其竞争力。

在新纪元的“知识为本”下,创新与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香港正致力缔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藉着发展创新科技,从而提高效率、生产力和竞争力,迈向高增值的知识经济路径。

董建华还表示,第二届特区政府将继续致力推动香港走高增值路线。将为支持香港经济转型而打好配合,继续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继续强力推动创新科技、鼓励创业、支持工商业建立本地品牌和提升设计水平,也即推动高增值服务及产品,在全球争取更大的市场。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5)

1997年以前,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公共研究项目中,商业赞助占900万港元,基金赞助则为2.22亿港元。如今,商业赞助额已增至5900万港元,基金赞助额则达3.18亿港元。

与此同时,为配合科技发展而设立的众多基建计划也在火热跟进当中。显现明显的数码港第一期租用率近期高达80%,在月底即告开幕的科学园租用情况也十分可观,总计有十六家海内外公司签订了租约,另外还有多家机构正在接洽中。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同时展开了多项计划,在创新科技方面重点提供更多应用研究。

董建华说:“我们这些计划,再有香港自身不断进步而优越的发展环境,有信心会吸引到各处科研学者和工程师选择香港。”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6)

毋庸置疑的是,第二届的香港特区政府与社会都将面临不少新挑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放缓、通缩、财赤和高失业率。但董建华表示,面对困难,香港各界要有信心。

董建华指出,香港经济转型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需要时间。一国、一迪要想成功,有几项必需的要素:政治局势的稳定,法治健全和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良好的营商环境等。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7)

香港已经拥有这一切要素,目前最需要的是要有信心,只有具备信心,才能衍生出能够对抗困难的体质。

董建华认为,排除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尤其是作为香港主要贸易市场的经济趋向转好,香港经济将会慢慢地温和复苏。

展望未来,一片光明。董建华最后自信地说:“香港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曾经两度成功转型,我们有信心使香港经济实现第三次成功转型。”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8)

积极乐观,朱镕基不相信搞不好香港经济

2002年11月,朱镕基在访问香港时作了近三十分钟的演讲,其中提到,在过去的两天里,作为香港特首的董建华常向他说到香港所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并且表示了对这个问题的担忧与顾虑。

朱镕基不禁拍打起讲台道:

“有什么好怕的?……我也就这样告诉董特首,你去年不是有600多亿700亿财(政)赤(字),如今也约莫是这个数据吧。那你不是还有2700亿储备吗?你这个‘赤字特首’,跟我这个‘赤字总理’比起来还差远了!

……3年以后你花光财政储备,你有什么好怕?你来中国(内地)发50年长期债券,我绝对第一个带头买,我相信中国人民也会和我一起买。

……我就不相信香港会搞不好,要是香港搞不好了,又不单你们有责任,我们也有责任,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要在我们手里垮掉,我们不就成了民族罪人?不会的!”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9)

朱镕基提到了在香港脍炙人口的《狮子山下》其中歌词,用以鼓励大家:“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狮子山下》是香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比较困难时候的一首歌,主旨是激励大家奋发生活。朱镕基引用出这段歌词,正是要鼓舞港人振作起来。演讲结束,朱镕基大声道“我爱香港”,会场情绪昂扬,掌声连绵。

风轻云淡,朱镕基谈解决香港问题:主要看一两份报纸

除了给香港打气鼓劲、雪中送炭外,朱镕基也每天都在关注着港媒咨询。在担任总理后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直言道:“香港报纸我一天至少看3份,看的就是经济版,不然我怎么知道它的股票行情、石油多少钱一桶。”

至于要怎样解决香港的经济困难,朱镕基十分坦诚地说,自身对香港的了解基本都来自于报章:

“ 最主要看一两份报纸,有时是看三份,要能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意见,那也不过是‘江湖医生’的意见。解决香港目前困难的力量和办法就存在于香港的本身之中。

香港有着十分开放的经济制度、也具备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效率较高的政府公务员班子,尤其有着一群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同世界各国都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

香港的优势并没有丧失,其独特性和经济实力也并没有所下滑,在以董建华先生为首的特区政府领导下,仅凭自身的力量克服当下的苦难对于香港来说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20)

但他也提醒香港人民,香港面对的困难还没到最为艰难的地步,经济复苏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需要时间去缓冲的。

同时,对于当下香港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也不能掉以轻心,港民对此要有一定的心理建设、心理准备,发扬吃苦耐劳的斗争精神,勇敢尝试二次创业。要对香港六百万余港民充满信心,对香港的新一代充满信心。

中央政府和全国上下对香港怀有信心,相信作为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香港是大有希望的,大有前途的。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21)

走出阴霾,香港经济再续“不死传说”

2002年香港经济,柳暗花明,恰似“欲扬先抑”,逐渐走出了“二次衰退”的阴影。由于近两季经济脱离负增长,并有较大幅度的反弹,从而致使当年全年有望达到百分之二的巨增。

年初预测的凄冷至此便一扫而空,最新一季经济增长升势迅猛,更令经济界对来年怀有十足信心,并出现了大笔的投资,面前鹅毛大雪飘扬洒至的圣诞气氛,也因此平添了光彩。分析的数据显示:香港可望走出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第二次经济低潮。

2002年,香港经济能够得以起死回生,主要是在于香港政府在短期性挽救经济措施、政策得力,长期性战略措施也开始发挥效应。与金融风暴时顶住压力入市抗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去年有不少经济专家都指出今年下半年经济可能恢复,不过这些都首先寄望外围经济尤其是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复苏上,而现实证明这种预测并没有点到重心。

其中原因,正如财政司长梁锦松所言:经济的回升说明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措施开始奏效。特区政府对此进行措施,亮点有二,可圈可点:

一是,在经济最为困顿关头,选准了最易启动、最易见效、又是香港之所长的旅游业作为短期应急措施。内地客应声蜂拥入港,约二百万新增入港内地客给香港带来了约一百亿元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之一。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香港经济遭遇严重困难)(22)

其次,特区政府从长期的战略角度上环卫,在发展、启动旅游业的同时,放“长线”紧急攻略就在周围的珠三角地区,寻找突破口、向中国龙头地位的经济热土上争得机遇。

在今年同内地的合作交流出现了螺旋上升式的转变。近日以来的香港转囗贸易大幅度增加,变成助力经济的另一强大动力。

施行延长通关时间乃至二十四小时通关、建设粤港澳大桥、在国际上联手推介珠三角等等均在先后落实中,港人越来越感受到内地快速发展带来的连串机会。2002年,香港又一次绕过险区,再续“不死”的传说。

结语:

经济专家预测,香港经济有望加速复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人们有理由相信,在香港政府的领导下,在香港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造新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