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日子,因央视《诗词大会》吸粉无数的首师大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再次火了一把,差点到了“出圈”的程度。到底是啥事情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石壕吏为什么不捉杜甫(石壕吏为啥不抓走杜甫)(1)

诗词大会上意气风发

2016年,康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大谈教学的创新,为了加强印象,他顺手举出一个例子,重新解读了一下杜甫的经典诗作《石壕吏》。

这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如今已经被和谐下架,看不到了,不过我可以简单为大家复述一下康震老师演讲中的三个观点——第一,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执行命令无可厚非,只是没有讲究方式方法:第二,老妇没有暴力抗拒,主动请愿,这是一种百姓深爱国家,以大局为重的体现;第三,杜甫写诗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掺杂太多个人情绪的,他只是客观地描述这段故事。大概就是这样。

石壕吏为什么不捉杜甫(石壕吏为啥不抓走杜甫)(2)

相关视频已下架

关于这三点,在网上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当然,所谓“诗无达诂”,文艺作品是自带生命属性的,作者把它创作出来之后,它的成长轨迹就开始在各位读者的心中分叉,西方不总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康震老师的观点,我不做过多的评述,但我只是觉得,老妇主动请愿的解读还是违心了一点,事情已经发展到夜里来“捉”人的地步了,不“主动”请愿,还能怎么样呢?

这里我想讨论两个更有意思的问题:

石壕吏为啥不抓杜甫?杜甫为什么不阻止石壕吏抓人?

石壕吏为什么不捉杜甫(石壕吏为啥不抓走杜甫)(3)

被玩坏的杜甫画像

先说第一个问题,石壕吏为啥不抓杜甫呢?有人说,杜甫肯定是藏起来了。这不可能,要是能躲在屋里不被发现,那老翁也就没必要翻墙逃跑。也有人说,杜甫户口不在当地,不会被抓,这也站不住脚,你想啊,石壕吏的背景是郭子仪大败,军队损失惨重急需进补,这才不分青红皂白的“捉人”,还有一个细节,叫“听妇前致词”,啥意思呢?来捉人的官吏似乎不了解这户人家,这说明本次征兵大概率不是按照户籍而是临时起意,随便派来一拨人来的,所以户口的光环,并不能让四十八岁的“壮年”杜甫避免被抓。

现在就只剩下最后的解释了,那就是杜甫的官职使他免遭一劫。啥官呢?在募投石壕村的时候,杜甫官居华州司功参军,正是走马赴任的途中。这华州司功参军尽管只有从七品下(处级干部),但与从九品下的“国家临时工”石壕相比,还是强太多了。

石壕吏为什么不捉杜甫(石壕吏为啥不抓走杜甫)(4)

石壕吏画作

所以,我想那时候石壕吏一定是看了杜甫的委任状,然后不仅没有抓杜甫,还一脸谄笑的地上一根烟,客客气气地来一句“杜参军,一路辛苦”!很自然的,第二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杜甫为啥不阻止石壕吏抓人?有人说是因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战胜了不理智,尽管无比同情底层人民,但在“大家”和“小家”的选择上,杜甫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前者。这么说也对,但我更倾向于他的“不便”。

在官吏制度上,中国自古就有严格的地域等级之分,前面也说了,杜甫是华州司功参军,而石壕村位居陕州一带,老杜实在是无权干涉地方内政,这才眼睁睁看着老妇被捉走。但是请注意,杜甫只是没有干涉此事,绝不代表着他没有态度,甚至无动于衷,不然这篇《石壕吏》就不会被世人铭记。

石壕吏为什么不捉杜甫(石壕吏为啥不抓走杜甫)(5)

杜甫或许也知道,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一件错误的事,那我们至少还能做一件事,那就是认识到这是错误的。最后,让我们再次欣赏一遍《石壕吏》吧: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