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仅仅是抄经念佛,而是体现在生活每一件具体事情。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在寺院过堂(用斋),怎样才能如理如法。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

「过堂」是佛教寺院里,大家平常在固定的用餐时间到固定用餐的地点集体(斋堂)就餐,由专人端着几样饭菜依序分发。

从内涵意趣上来说,「过堂」是要不粘着烦恼地通过在斋堂用餐获得饮食需求的基本满足。

我们一般人对好吃的东西容易起贪着,对不可口的、自己不喜欢吃的,容易发瞋心。对既不是很好吃、也不是很难吃的,则处于一种无明状态。

而「过堂」的「过」,就是不要执着,不执着于贪、不执着于瞋、不执着于痴。只要有执着,就不叫「过」。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2)

过堂(用斋)小贴士

打 叫 香

丛林中,于斋食、开浴、普请、上堂等集会时,敲击木板,发出声响,以告示众人,称为打叫香。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3)

进 斋 堂

听到「打叫香声」后,念佛依次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关闭手机,保持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4)

念《供养偈》

进斋前需念《供养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5)

过 堂

过堂时端身正坐,不得嚼食作声,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

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6)

.

斋堂讲究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进斋前行堂人员会在碗中添加少量饭菜,随后再行堂为大家添加食物。进斋期间不可言语,所有沟通需要通过约定的手势来完成。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7)

表 示 不 要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

如果用斋人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8)

示 意 多 少

第二遍行堂时,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将碗放到桌子边沿,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

可以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感恩惜福。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须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9)

添 加 少 量

如果只想要一点点饭或者菜,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比一下,表示 「少量 」。正常量则不用比划任何动作。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0)

需 要 稠 的

吃粥有些人喜欢稠一点,可以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意思可以理解为「要从锅底捞起的」。喝汤的时候如果你想吃汤料,也是用这个动作。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1)

需 要 稀 的

吃粥或者喝汤想稀一点或者不要汤料,就用筷子在碗上面平划两下,意思也很好理解,「要上面汤水多的部分」。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2)

用 斋 完 毕

三遍行堂之后,巡开水,荡洗干净碗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用斋完毕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注意不要放出桌子外,可以用筷子垂直桌子外沿,让碗与之持平。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3)

诵《结斋偈》

当大家食毕,僧值师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然后念佛出斋堂,次序到大殿回向,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4)

佛教把吃饭这件事,看做一场修行,需要提起正念,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佛门早晚课礼仪(佛门用斋礼仪)(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