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1)

北京广渠门远景


有人问,为什么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瞧这问题问的!您是哪旮嗒的人?您说的哪旮嗒的事?自古至今,全国各地有统一的规定吗?这可怎么叫人回答?只好按咱北京来说了。

明朝的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建城,开始四四方方一座城,嘉靖年间要修罗城,半不拉达弄成个“凸”字型。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这有城门就得有进出城门的通道不是?细想一下,不管城门朝向东西南北,这相应的通道一概称街,而且加个“大”字,称什么什么大街。瞧!反正北京是这样!

内城城门东西向的有:

广渠门门洞及街道

再说外城。

外城南北向的城门有五座:永定门,左安门(俗称江擦门),右安门(也有俗称南西门),分别形成三条依门大街;可别忘了,还有东、西便门两座,所以还有东便门(内)大街,西便门(内)大街;也都是南北向的大街。

外城东西向的城门只有两座;东边广渠门,俗称沙窝门;西边广安门,又称广宁门,俗称彰义门。一东一西两座城门由一条大街相连通,这在北京城原来规制上是仅有的。有街就得有名,叫什么街呢?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原来大致走向基础上,去弯取直拓宽以来,人们习惯称它叫两广路。瞧!宽了,直了,身份转换,改称路了。


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2)

现在广渠门内大街(东向西)

北京地名的命名,在末尾字应用上也是有规律的。

以位于二环路上各城门大街为列子,城门外到三环路仍称街,从三环再往外,就改称路了。如建国门外大街,向东至三环路,再往外改称建国路。其它城门相关大街大致如是。广渠门外大街,过三环再往东改称广渠路,这路可长了去了,延长工程可能完了,能到通州。

现在地名应用讲就随便些个,二环内称路的地名多见。其实早有北纬路,南纬路,东经路,西经路,万明路,留学路,香厂路,这些路都是民国在南城建北京新市区留下的,不管东西南北都称路。还有不少新开路,凡是以前没有,后来冲街形成的胡同,都称新开路。

咱们还是说两广路,也就是广渠门至广安门这条街,这么长,它早先有一个总的名字;《京师坊巷志稿》记:“外城亦称罗城,------ 东西曰南大街(自广渠门直达广安门,互十余里,随地异名)。”瞧!叫南大街。

那有北大街吗?也是没听说过。这南大街参照什么个座标来定的名呢?

南(外)城,最长,最大的一条街,连北(内)城都没有的!南城第一!京城第一街!故称南大街。名副其实!我是这样理解。当时内城的长安街也只不过西到西单,东到东单,两段加总,都难比南大街长。

虽然总称南大街,但各段又随地异名。

《京师坊巷志稿》记:“广渠门大街,俗称沙窝门大街,迤西直崇文门街者曰揽杆市,迤东曰麻绳市,曰米市,曰柴市,又东曰大石桥,曰斜桥,(自揽杆市以东,当城未筑时,皆三里河所经也),又东曰元宝市”。只这一段就这么多小地名。按现在公交站名有多少,各位自己数去吧。广渠门内、安化楼、缆杆市、磁器口,水道子,桥湾,三里河,过街楼,大名东珠市口,西珠市口,有叫西柳树井,虎坊桥,果子巷,菜市口,广安门内大街等,都在这条南大街街上。过去总称------南大街!

外城有这条南大街,还有一条南横街(曾分段叫过南横东、中、西街,又统一叫过南横街,1965年始分叫南横东街,南横西街);正好位于这条南大街偏西段(原宣武区虎坊路至牛街北口)的南侧。又为什么叫南横街呢?有南横街,那么有北横街吗?这个还真没有!

有些地名成因,因历史久远,总得让人猜。我猜:南城南大街南边的一条横着的街,所以叫南横街。这哪是猜呀?!循环论证!

其实,南大街相对于宣武门大街、正阳门大街、崇文门大街,以及西便门大街、东便门大街,永定门大街,左安门大街,右安门大街这些南北纵向的大街而言,也是一条横着的街;相对于这条横着的街,在其南的横着的街,就叫南横街。(还是循环论证)。虽然南横街成街于明,但街名却出现在清,来由一直说不出,好像也没人想过于探究,总之从清朝就叫南横街。

北京内城的老胡同,都是东西走向,如违背这规律,就说横了;如西单图书大厦西侧有横二条,这是一个老地名。外城胡同因地势而建,出现很多南北走向胡同,如原崇文草厂1---10条胡同,因为胡同太长,不利于通行和防火灾,于是从中间断开,这起断开作用的胡同就叫条横胡同。

举这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横街必定是相对于纵(街)而言的;这样“南横街”就容易理解了。南城,南大街(也是横街),还南边的一条横街——南横街。实在是因为没有其他更显见的命名参照物,那么就借用方位,加上自身最主要或形状特征来命名了。

还得回头说咱们的两广路,那条南大街。过去的南大街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要说宽窄不一样,曲直不一样,这都好理解,但我要说过去的南大街东起止点和现在的两广路东起止点有些差异,你是不是会有些诧异?怎么会呢?!东二环上那么大一座广渠门立交桥在那,那不就是两广路的东起止点吗?是现在两广路的东起止点,但不是过去南大街的东起止点。什么意思?换个说法,过去广渠门城楼的位置并非骑在现在广渠门内、外大街上。有说广渠门(城楼)在广渠门立交桥西,恐怕不太准确。


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3)

北京广渠门南小街(过去广渠门大街)

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4)

北京广渠门南小街东口(西向东)


去实地周边一转,你会发现,在广渠门立交桥河西段南侧,百余步远,有一条与广渠门大街平行的街,叫广渠门南小街,这里才是过去广渠门城楼所在位置。历史上的广渠门是北京所有城门档次最低的城门,比两座便门强。而且周边环境最为荒僻,城门洞附近道路狭窄,坑洼不平。有记,后在其北侧扒开城墙另辟进、出城道路,应就是现在的广渠门内外大街。

有了新的广渠门大街,于是把广渠门老大街改称为广渠门南小街。

广渠门大街之南的小街。原来在广渠门城门的南、北,分别有水关从城外通城内;现在广渠门南小街之南仍有广渠南水关胡同,而北水关胡同已变成街边绿地,不过从护城河西侧岸墙上似仍可见一个宽大的排水口。有说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就有一股是从这广渠门水关摸进来的;不过得有“带路党”。


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5)

北京现存广渠门南水关胡同


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6)

北京广渠门排水道(北?水关)

一般城门外临近城门附近的人居聚集区,称做关厢;在记忆中,广渠门外关厢主街道位置走向,恰是隔河与广渠门南小街相对;也可说明原来广渠门城楼的位置比现在广渠门大街偏南。当年我们称广渠门关厢叫下坡,关厢那街明显比广渠门外大街地势低。

其实有关部门在重要文物遗址处立块标志,就不会使后来人误以为了。


北京三个古城门(北京如今两广路)(7)

北京广安门旧景

再到广安门去看看。广安门立交桥东段南侧有个叫南马道的胡同,那是当年上城墙的一条坡道留下的遗迹,有此做参照,广安门的位置大概是不会错的。

说点闲话吧:

巷(相向);坊(面访);小街、街、大街(銜接);路(记录);道(可到)。这可就有讲了!

巷,近近相向;坊,直接相访;街,伸手可接;路,你得记录怎么返回来了;道,顺着走就到了。

怎么样? 区别出来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