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中长篇小说,以“面纱”为题,向读者展示了面纱背后的生活真谛。
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中国,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跌宕起伏的半生。凯蒂由于爱慕虚荣,在家族的压力逼迫下,不得已下嫁给了细菌专家瓦尔特。然而没有感情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婚后不久凯蒂就与布政司唐生私通。而得知此事的瓦尔特怒不可遏,将凯蒂带至疫情爆发的湄潭府,想要借瘟疫杀害她。
在死生面前,凯蒂终于醒悟,以前的自己浅薄无知、爱慕虚荣、一无是处,于是她开始自我救赎,想着自由和独立向前。
正如这部小说的题目“面纱”:在生活的面纱前,读者能看到人性的模糊复杂,也能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批判与宽容。
家庭面纱:原生家庭对人的塑造
凯蒂出生于一个英国中等家庭,母亲一直希望依靠女儿来攀龙附凤,但在母亲的“铁腕教育”之下,凯蒂成为了一个浅薄无知、爱慕虚荣的女人。在花样年华即将彻底离开凯蒂的时候,她迫不得已,选择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细菌医生瓦尔特结婚,这成为她一生悲剧的开始。
原生家庭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
正如毛姆在《刀锋》中所说,“无论男女,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反映出生的地域、是在城市抑或农村学会走路、儿时常玩的游戏、从老一辈听来的传说、习惯的饮食、就读的学校、热衷的运动、阅读的诗篇与信仰的神祇等等。凡此种种,均造就了一个人的样貌。”
原生家庭,是在前半生中影响我们的最大因素,初生幼童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任凭父母在其上涂抹。而余生种种,不过是在原本已有的轮廓色彩之上做微小修改。
毛姆在《面纱》这部小说中,就原生家庭的问题做出讨论,他以细腻却简洁的手法,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地解析出他笔下人物的心理、展示出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
毛姆在小说中写:“贾斯汀夫人是个严厉冷酷、投机钻营、野心勃勃、吝啬节俭并愚昧不悟的人。”
而她的种种行为,譬如在宴会上偷工减料,一门心思阿谀奉承贵妇,期盼女儿能嫁给达官贵族等等,无不反应出这一点。而伯纳德·贾斯汀更是只被当成供家人生活的工具,仿佛他做出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应当的,他更是这样任劳任怨地工作十年如一日。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凯蒂怎么可能形成高尚的人格、拥有美好的道德品行?
毛姆用了不过几章的篇幅,就讲出了贾斯汀一家的内部矛盾,女主人公的一切悲剧正是起源于此。毛姆有一种男作家少有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情感剖析能力,因此在他的笔下,情感是细微多变的,人物是矛盾复杂的,事物并非非黑即白的,而是往往处于一种灰色地带,事情在祸福所倚中相生相克,而人在善与恶中苦苦挣扎。
在《面纱》中,毛姆更是将他的敏锐和细致发挥到了极致。他多次运用内心独白及梦境幻觉等技巧,站在上帝视角上冷静而全面地剖析主人公的心理和性格,将其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都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通过几个人物,将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中人物的复杂都铺在纸面上。
毛姆长于书写人性,将人的复杂表现在小说之中,人们之所以喜爱他,正是因为他对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围观毛姆对人的观察的时候,读者也能够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爱情面纱:面纱背后的爱情真谛
凯蒂匆匆下嫁给细菌学家瓦尔特之后就开始后悔,毕竟没有爱情的结合终归是一场悲剧。她在婚后不过两年,就与香港布政司唐生私通出轨。一心爱慕她的丈夫瓦尔特因此怒火中烧,将凯蒂带至中国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想要借瘟疫之刀杀死凯蒂。
毛姆笔下的爱与恨是如此强烈而真实,正如瓦尔特曾对凯蒂深切表白:
“我知道你愚笨轻浮,知道你头脑简单,但我还是爱你。我清楚你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可我爱你。我知道你就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我努力去喜欢那些你喜欢的东西,我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你面前展示出我无知粗俗、爱嚼舌根、傻里傻气的一面。”
瓦尔特知道凯蒂愚笨轻浮,知道她头脑简单,知道她庸俗不堪,但是他爱她,《面纱》的本质正是人性和爱,正是由于爱的推动,这部小说才能够进行下去。
毛姆以他匠心独具的谋篇布局,将这对无爱夫妻之间复杂的纠葛情感书写得淋漓尽致。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中国,而男女主都是英国人,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人在陌生的环境之下,往往会展示出内心更加真实的一面。而故事开篇即是凯蒂与唐生私通被瓦尔特发现的场景,以插叙的手法讲出故事,时间地点上的安排极紧凑又精妙,如一芥扁舟却又五脏俱全。
毛姆曾经在《面纱》的序言中写过:“我想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节而不是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
《面纱》的情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而在顺畅的故事之中,男女主的感情也自然发展。瓦尔特对凯蒂一见倾心,在婚后更是对她百般讨好,而凯蒂却只觉得他滑稽。瓦尔特在发现凯蒂出轨之后怒不可遏,于是两人一同前往疫区赴死,但在生与死的考验之中,凯蒂反而觉得假使两人不能做爱侣,反倒可以做朋友。
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情感纠葛的纷繁复杂也正是《面纱》吸引读者的地方。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极尽谋篇布局之能事,使得故事中充满变数与冲突,悬念重重,读书时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毛姆笔下的爱情,并非单纯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而是怨恨、欲望和背叛,这些复杂的情绪与感情,同他笔下落魄的军阀时期的湄潭府的风土人情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副多彩的面纱。
生活面纱:血色浪漫的生活本质
在历经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凯蒂有一个浅薄无知,如菟丝子一般只知道依附男人生存的女人,成为一个清醒独立、有明确自我认知的新女性。
正如小说中最后所讲:
“她挣脱了令她烦恼的束缚,摆脱了一段令她压抑的关系;她挣脱了死亡的威胁,摆脱了让她低声下气的爱;挣脱了所有精神枷锁,无拘无束精神的自由。有了自由,她就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无所畏惧。”
行走在黑暗与光明之中,凯蒂揭开了生活的面纱,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原来她生来并不为依附别人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
毛姆是上世纪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这部《面纱》中他也坚持他一贯的现实主义,站在制高点上来叙事来观察人性,又精简了小说的内容,使得读者对于“人性”这一话题有了更全面的思考。
毛姆是一位极其锐利冷静的作家,正如鲁迅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开给人看。”毛姆正是将这一点贯彻得彻彻底底。
《面纱》讨论了冷漠、背叛、人性、赎罪等等话题,将生活中的负面情感尽数展现出来,生活中只有这些东西吗?更重要的东西是人性中的善与美,正如友善的唐生太太、修道院悲悯的修女、觉醒之后的凯蒂,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毛姆的笔下有一种血色浪漫的光辉,在他的笔下,人性的复杂多变,生活的微妙曲折往复循环,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毛姆作为一个英国作家,他的思想里却有许多道家的成分,正如他在小说中假借沃丁顿之口说:
“道,就是路和行路人。那是一条永恒之路,万物都行走在其间,但道生于无,因为道本身也是物。道是有也是无。道生万物,万物皆循其道,万物复归于道。道是形却无棱角,是声音但不为耳朵听见,有形象但无形状。道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如海洋,却恢恢不漏。道是万物的避难所。”
毛姆的思想中有一种老子的无为豁达,又有一种庄子的极致浪漫,正是这样自然的道家思想,让他能够在客观世界中理性地观察人性,也正是这样的道家哲学,让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气息。
《面纱》讲述了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过程。毛姆在此书中以他特有的悲悯的情感力量,敏锐的心理剖析,对人性的质疑批判将生活的本质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面纱》也因为其出色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核心主旨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